时区:Asia/Shanghai
S6-1 |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3、专题6.5、专题6.10(18日下午,201)@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2024年05月18日 13:00~18:00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201 会议主席:辜克兢/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非栗/厦门大学;王磊 Professor/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时刻表 V13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7:50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专题 6.3 多时空尺度海陆气候系统与碳循环 | ||||
召集人:仲义、赵德博、张彧瑞 | ||||
13:00 | 13:10 | 10 | 974 |
晚第四纪东亚冬季风演变的南北差异及其高低纬驱动赵德博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3:10 | 13:20 | 10 | 972 |
晚上新世以来中国东部硅酸盐风化记录及其构造-气候响应张晋 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3:20 | 13:30 | 10 | 969 |
全球海洋生物泵通量的收敛估算王为磊 教授/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
13:30 | 13:40 | 10 | 968 |
南海东北部海表pCO2对台风“风泵”和黑潮综合作用的响应林静柔 高级工程师/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
|
13:40 | 13:50 | 10 | 970 |
秋季和春季东印度洋碳酸盐体系的分布及控制过程吴茜 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13:50 | 14:00 | 10 | 971 |
渐新世以来华南大陆风化剥蚀演变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意义靳华龙 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4:00 | 14:10 | 10 | 967 |
黄土高原红粘土沉积记录的晚上新世轨道尺度东亚夏季风变化李欣霞 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14:10 | 14:15 | 5 | 转场时间 | |
专题 6.5 海洋氮循环与全球变化 | ||||
召集人:徐敏、杨进宇、万显会、刘倩 | ||||
14:15 | 14:30 | 15 | 1003 |
海洋优势固氮束毛藻生理生态模型罗亚威 教授/厦门大学
|
14:30 | 14:40 | 10 | 1002 |
亚热带河口颗粒有机物对水体氨氮消耗过程的影响康思静 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
|
14:40 | 14:50 | 10 | 997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活性溶解有机氮代谢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刘倩 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4:50 | 15:00 | 10 | 1001 |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从分子组成中解读溶解有机氮的氮同位素特征严振伟 博士研究生/香港科技大学
|
15:00 | 15:10 | 10 | 998 |
亚洲气溶胶沉降对北太平洋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孟闫佳慧 硕士研究生/宁波大学
|
15:10 | 15:20 | 10 | 999 | |
15:20 | 15:30 | 10 | 1000 |
厌氧氨氧化主导南海北部深海沉积物氮移除申志博 博士研究生/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15:30 | 16:00 | 30 | 茶歇 | |
专题 6.10 河口海岸水动力与沉积动力过程 | ||||
召集人:陈兆云、刘志强、宋德海 | ||||
16:00 | 16:15 | 15 | 1046 |
弱潮海湾中斜压效应对浪致流的影响宋德海 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
16:15 | 16:30 | 15 | 1048 |
密西西比河口羽流亚中尺度锋面的动力机制研究王涛 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
16:30 | 16:45 | 15 | 1052 |
粤港澳大湾区上层海洋对热带气旋的近惯性动力响应研究任磊 副教授/中山大学
|
16:45 | 17:00 | 15 | 1044 |
冬季琼东南陆坡潜流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研究沈俊强 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7:00 | 17:15 | 15 | 1033 |
筏架养殖对底拖曳系数有影响吗?——以象山港为例徐鹏 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
|
17:15 | 17:30 | 15 | 1049 |
渤海河流入海污染物输运特征以及机制模拟康欣奕 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17:30 | 17:45 | 15 | 1043 |
风影响下的珠江河流泥沙陆架海输运与归宿张光 博士后/中山大学
|
17:45 | 18:00 | 15 | 1047 |
长江冲淡水锋面对物质输运及浮游植物聚集的调控作用李爽兆 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
|
S6-2 |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15、专题6.16、专题6.6(18日下午,203)@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2024年05月18日 13:00~18:00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203 会议主席:辜克兢/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非栗/厦门大学;王磊 Professor/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时刻表 V13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7:50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专题 6.15 海底地震探测与深部结构 | ||||
召集人:王元、范建柯、牛雄伟、黄海波 | ||||
13:00 | 13:15 | 15 | 3968 |
东向地幔流控制作用下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李翠琳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3:15 | 13:25 | 10 | 3972 |
基于直达水波到时差的主动源OBS重定位方法许龙庆 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3:25 | 13:35 | 10 | 3970 |
射线中心坐标系单程波传播算子偏移成像张博汉 博士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3:35 | 13:45 | 10 | 3967 |
Reservoir-induced Seismicity Investigation at Kenyir Lake, Terengganu, MalaysiaHafeez Jeofry 助理研究员/Universiti Malaysia Terengganu;Abdul HalimAbdul Latiff/Universiti Teknologi Petronas;DonyAdriansyah Nazaruddin/Universiti Malaysia Terengganu
|
13:45 | 13:55 | 10 | 3969 |
班达弯曲形俯冲带各向异性层析成像华远远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3:55 | 14:05 | 10 | 3973 |
三维地震波倾斜轴各向异性层析成像及其在俯冲带的应用王泽伟 副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
|
14:05 | 14:15 | 10 | 3971 |
菲律宾海地区P波方位与径向各向异性层析成像佘丽娟 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专题 6.16 海洋数据同化与海气变率的可预报性研究 | ||||
召集人:沈浙奇、王辉赞、鄢晓琴 | ||||
14:15 | 14:30 | 15 | 2622 |
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下的中国实践与机遇王云涛 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4:30 | 14:40 | 10 | 2625 |
基于一种粒子-集合混合方法的妈祖海洋模式全球同化预报系统陈妍 助理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
|
14:40 | 14:50 | 10 | 2623 |
融合众包智能和数据同化的沿岸洪水预测方法研究王晓慧 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14:50 | 15:00 | 10 | 2626 |
耦合环流模式框架下基于一个混合平均动力地形的海表面高度异常资料同化研究陈溢豪 博士研究生/河海大学
|
15:00 | 15:10 | 10 | 2628 | |
15:10 | 15:20 | 10 | 2627 |
基于白龙浮标观测的大气再分析数据评估罗玉兰 博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
15:20 | 15:30 | 10 | 2624 |
海洋中尺度涡目标观测敏感性及在海表高度可预报性研究中的应用姜琳 博士后/山东大学
|
15:30 | 16:00 | 30 | 茶歇 | |
专题 6.6 海洋活性气体(CH4,N20,DMS,VOC 等)的收支,通量与过程机理 | ||||
召集人:万显会、张洪海、郑越、谭羽俊 | ||||
16:00 | 16:10 | 10 | 2690 |
海洋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硫DMSP/DMS循环过程研究李春阳 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
16:10 | 16:20 | 10 | 2685 |
环境变化改变微生物驱动海洋生源硫循环过程马乾耀 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
|
16:20 | 16:30 | 10 | 2688 |
微塑料污染对微型浮游生物群落和二甲基硫化物产生和释放的影响刘倩 博士后/山东大学
|
16:30 | 16:40 | 10 | 2691 |
珠江口二甲基硫(DMS)的驱动因素:聚球藻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旭旭 博士后/山东大学
|
16:40 | 16:50 | 10 | 2686 |
东印度洋海水挥发性硫化物的循环和排放:径流输入的影响及对平衡大气羰基硫预算的意义徐锋 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
|
16:50 | 17:00 | 10 | 2683 | |
17:00 | 17:10 | 10 | 2682 |
典型人为源污染物海-气界面光反应对海洋大气有机硫的生成影响研究蒋昊余 副教授/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
17:10 | 17:20 | 10 | 2689 |
不同海洋环境下挥发性卤代烃对海洋酸化的响应邹亚文 博士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7:20 | 17:30 | 10 | 2681 |
珠江口VOCs光化学消耗对区域背景O3浓度和大气反应性的作用孙嘉胤 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
|
17:30 | 17:40 | 10 | 2687 |
海洋释放与陆源输入对中国边缘海大气非甲烷烃的影响王健 博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
|
17:40 | 17:50 | 10 | 2684 |
基于转录组研究旋链角毛藻在光/暗循环下异戊二烯的释放机制赵丹娜 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
17:50 | 18:00 | 10 | 2680 |
甲醇在东海的代谢机制与控制因素:从河口到陆架海周震 博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
|
S6-3 |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7、专题6.11、专题6.4(18日下午,205)@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2024年05月18日 13:00~18:00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205 会议主席:辜克兢/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非栗/厦门大学;王磊 Professor/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时刻表 V13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7:50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专题 6.7 海洋变迁下的痕量金属循环 | ||||
召集人:Mark Hopwood、谢瑞芳、周宽波、姚炜琪 | ||||
13:00 | 13:15 | 15 | 3940 |
烟台近海锌和镉的形态、时空分布及其与硅藻的关系梁艳 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13:15 | 13:30 | 15 | 3937 |
西北太平洋溶解态与颗粒态铅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杨晨婧 硕士研究生/厦门大学
|
13:30 | 13:45 | 15 | 3936 |
南海北部海盆沉降颗粒物中人为源铅的差异性清除李伟英 助理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3:45 | 14:00 | 15 | 3934 |
南海北部海域5种痕量金属的季节分布姜子元 博士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
|
14:00 | 14:15 | 15 | 3935 |
西南印度洋热液羽状流痕量金属研究付全有 硕士研究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4:15 | 14:30 | 15 | 3938 |
北极西伯利亚陆架表层沉积物钒同位素研究单森 博士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4:30 | 14:45 | 15 | 3939 | |
14:45 | 14:48 | 3 | 转场 | |
专题 6.11 海洋生物与环境:从地质记录到现代资源 | ||||
召集人:张金鹏、宋炜、张兰兰、周鹏 | ||||
14:48 | 14:55 | 7 | 3946 |
基于古壳DNA技术揭示深海白瓜贝进化历史(双壳纲:囊螂科)李一璇 博士研究生/香港浸会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
14:55 | 15:02 | 7 | 3948 |
线粒体基因组探究小头虫科的系统发育苏雪纯 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
|
15:02 | 15:09 | 7 | 3949 |
Acidification affect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significantly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the Zn levels黄旭光 教授/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
15:09 | 15:16 | 7 | 3945 |
海洋热浪降低了三角褐指藻响应环境胁迫的能力张旭 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
15:16 | 15:23 | 7 | 3941 |
有孔虫壳体大小的环境胁迫及其对地质记录的指示董帅帅 讲师/江苏海洋大学
|
15:23 | 15:30 | 7 | 3943 |
90°E海岭北部45 ka以来生产力变化及其对北大西洋冷事件的响应-基于放射虫组合与生物硅证据邱卓雅 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5:30 | 15:37 | 7 | 4739 |
通过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揭示燐虫(环节动物)的系统发育吴修 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
|
15:37 | 16:00 | 23 | 茶歇 | |
16:00 | 16:07 | 7 | 3942 |
苏门答腊外海春季现生放射虫深度梯度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程夏雯 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6:07 | 16:14 | 7 | 3944 |
晚更新世以来低纬度海洋沉积硅藻记录:从南海到马里亚纳海沟张金鹏 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16:14 | 16:21 | 7 | 3950 |
海洋生物质功能材料鞠鹏 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6:21 | 16:28 | 7 | 3947 |
微生物分析技术与仪器研究万逸 研究员/海南大学
|
16:28 | 16:30 | 2 | 转场 | |
专题 6.4 海洋有机质生地化循环 | ||||
召集人:沈渊、何丁、刘同存 | ||||
16:30 | 16:42 | 12 | 1102 |
日本海沟海底活跃的碳-硅耦合循环罗敏 教授/上海海洋大学
|
16:42 | 16:52 | 10 | 1105 |
南海北部沉积物中不同有机组分的输送及转化过程王福强 助理研究员/崂山实验室
|
16:52 | 17:00 | 8 | 1100 |
深海四醚脂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西太平洋海山地区表层沉积物的启示孙成鹏 博士研究生/南方科技大学
|
17:00 | 17:10 | 10 | 96 |
氨基糖单体碳同位素及其在解析海洋有机质循环中的应用郭金强 博士后/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
|
17:10 | 17:20 | 10 | 1103 |
溶解黑碳在河口-近海的迁移转化鲍红艳 副教授/厦门大学
|
17:20 | 17:30 | 10 | 1099 |
深海海山沉积柱中的黑碳:垂向变异及不可忽视的焦炭组分张瑞杰 副教授/广西大学
|
17:30 | 17:40 | 10 | 1098 |
生源颗粒有机物对海洋溶解黑碳(DBC)的吸附和迁出作用方仔铭 助理教授/厦门大学
|
17:40 | 17:50 | 10 | 1104 |
硝化耗氧导致基于表观耗氧的微生物群落呼吸被高估张连宝 博士后/山东大学
|
17:50 | 17:58 | 8 | 1101 |
入海营养盐增加对东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震 硕士研究生/宁波大学
|
S6-4 |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10、专题6.13(19日上午,201)@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2024年05月19日 08:00~12:00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201 会议主席:辜克兢/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非栗/厦门大学;王磊 Professor/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时刻表 V13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7:50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专题 6.10 河口海岸水动力与沉积动力过程 | ||||
召集人:陈兆云、刘志强、宋德海 | ||||
08:00 | 08:15 | 15 | 1042 |
粘性沙冲淤经验参数的约束条件探索:潮周期平均平衡条件和简化冲淤方程的应用胡鹏 教授/浙江大学
|
08:15 | 08:30 | 15 | 1051 |
热带气旋对南黄海辐射沙脊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杨刚 讲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08:30 | 08:45 | 15 | 1041 |
层化陆架浅海温度锋面对近岸泥沙输运的阻碍效应及机制仲毅 助理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08:45 | 09:00 | 15 | 1045 |
环山东半岛物质离岸扩散强度的多因素探讨石勇 助理教授/南京大学
|
专题 6.13 海洋环境放射化学及同位素示踪 | ||||
召集人:吴俊文、门武、王锦龙 | ||||
09:00 | 09:10 | 10 | 1081 |
东中国海关键人工核素的源汇过程与迁移规律王锦龙/华东师范大学
|
09:10 | 09:20 | 10 | 1094 |
海岸带蓝碳系统放射性氡原位、连续、高分辨监测及其海洋学意义陈小刚 副教授/西湖大学
|
09:20 | 09:30 | 10 | 1096 |
南海的3H-3He年龄、表观耗氧速率及有机碳输出通量谢腾祥 副教授/西南科技大学
|
09:30 | 09:40 | 10 | 1086 | |
09:40 | 09:50 | 10 | 1093 |
Mapping radium isotopes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submarine groundwater in the eastern Chinese seas刘建安 副研究员/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09:50 | 10:00 | 10 | 1088 |
不同水体中氚的分布及示踪应用赵鑫鑫 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
|
10:00 | 10:30 | 30 | 茶歇 | |
10:30 | 10:40 | 10 | 1090 |
钍(228Th/232Th/234Th)示踪技术三重奏林武辉 教授/集美大学
|
10:40 | 10:50 | 10 | 1085 |
Ar-39定年方法及其在海洋中的应用万兆丰 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0:50 | 11:00 | 10 | 1087 |
碘-129:揭示北极海洋碘循环的新视角齐远志 博士后/东京大学
|
11:00 | 11:10 | 10 | 1095 |
铀系核素活度不平衡示踪海洋颗粒物动力学研究进展和展望钟强强 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1:10 | 11:20 | 10 | 1084 |
利用KNiFC-PAN快速测量海水中的放射性铯及其应李则书 博士研究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
11:20 | 11:30 | 10 | 1082 |
基于近十年的综合研究看源自福岛核事故的钚同位素分布和环境影响陈吉生/汕头大学
|
11:30 | 11:40 | 10 | 1089 |
福岛137Cs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长期输运过程及其向南海的入侵张福乐 博士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1:40 | 11:50 | 10 | 1092 |
福岛第一核电厂港区内鱼类放射性铯辐射剂量评估许垚堯 本科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1:50 | 12:00 | 10 | 1091 |
西北太平洋铯同位素示踪的水体运移与混合门武 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S6-5 |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6、专题6.8(19日上午,203)@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2024年05月19日 08:00~12:00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203 会议主席:辜克兢/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非栗/厦门大学;王磊 Professor/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时刻表 V13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7:50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专题 6.6 海洋活性气体(CH4,N20,DMS,VOC 等)的收支,通量与过程机理 | ||||
召集人:万显会、张洪海、郑越、谭羽俊 | ||||
08:00 | 08:12 | 12 | 2650 |
中尺度涡旋过程对甲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李晓军 博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
|
08:12 | 08:24 | 12 | 2649 |
夏秋季节转换时期水体层化迅速消退导致脉冲式海-气甲烷通量臧昆鹏 副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
|
08:24 | 08:36 | 12 | 2647 |
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部分抵消热带红树林蓝碳系统碳汇潜力符春蔚 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
|
08:36 | 08:48 | 12 | 2646 |
调水调沙对黄河河口及邻近海域水-气CO2通量影响姚远 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学
|
08:48 | 09:00 | 12 | 2648 |
基于溶解氧氧同位素来量化氧亏损的关键控制过程朱卓毅 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
|
专题 6.8 冷泉热液极端环境地球化学循环与生物适应性机制 | ||||
召集人:庄光超、李江涛、孙进 | ||||
09:00 | 09:15 | 15 | 2737 |
南海冷泉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十年回顾和展望王勇/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09:15 | 09:25 | 10 | 2758 |
深海冷泉西伯达管虫共生体系的单细胞解析王昊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25 | 09:35 | 10 | 2760 |
深海贝壳在富硫环境中的适应性形成刘闯 副教授/河海大学
|
09:35 | 09:45 | 10 | 2765 |
基因组学揭示深海冷泉扇贝和化能自养细菌高度紧密的细胞外共生系统林逸涛 博士研究生/香港浸会大学
|
09:45 | 09:55 | 10 | 2767 |
深海热液阿尔文虾基因表达节律的潮汐控制张弘引 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
|
09:55 | 10:05 | 10 | 2764 |
More than just a source of nutrients——“双原位”视角下的甲烷氧化共生菌生理作用与生态贡献陈浩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0:05 | 10:35 | 30 | 茶歇 | |
10:35 | 10:50 | 15 | 2738 |
深海热液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周之超/深圳大学
|
10:50 | 11:00 | 10 | 2740 |
深海冷泉脱氮过程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姜秋云 博士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1:00 | 11:10 | 10 | 2763 |
南海F冷泉区沉积物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吴柄政 博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
|
11:10 | 11:20 | 10 | 2766 |
冲绳海槽中北段冷泉流体侧向运移研究:来自冷泉碳酸盐岩的证据李昂 副研究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1:20 | 11:30 | 10 | 2762 |
全球冷泉系统中未被充分研究的细菌—Candidatus Effluviacota—的基因组特征宿蕾 博士后/同济大学
|
11:30 | 11:40 | 10 | 2761 |
甲烷渗漏环境下沉积物Mo同位素组成的三种模式苗晓明 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
|
11:40 | 11:50 | 10 | 2757 |
甲烷有氧氧化控制了来自全球冷泉系统的甲烷大气释放毛士海 博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
|
11:50 | 12:00 | 10 | 2756 |
冲绳海槽冷泉沉积物中铁-碳-硫循环的耦合过程研究徐翠玲 副研究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S6-6 |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4、专题6.9(19日上午,205)@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2024年05月19日 08:00~12:00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205 会议主席:辜克兢/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非栗/厦门大学;王磊 Professor/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时刻表 V13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7:50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专题 6.4 海洋有机质生地化循环 | ||||
召集人:沈渊、何丁、刘同存 | ||||
08:00 | 08:12 | 12 | 930 |
海洋惰性有机碳库中被低估的陆源有机碳贡献易沅壁/香港科技大学
|
08:12 | 08:22 | 10 | 928 |
基于图学习的溶解有机质分子同分异构物向量预测刘同存 讲师/浙江农林大学
|
08:22 | 08:30 | 8 | 926 |
口头报告
|
08:30 | 08:40 | 10 | 922 |
海洋微生物驱动产生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 的过程与机制蔡阮鸿 博士后/香港科技大学
|
08:40 | 08:50 | 10 | 927 |
大型海藻的溶解态碳汇效应研究李鸿妹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08:50 | 09:00 | 10 | 929 |
河口不同来源DOM的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对微生物降解的动态响应机制研究李朋辉 助理教授/中山大学
|
09:00 | 09:10 | 10 | 925 |
长江口溶解有机质组成的季节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富韬 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
|
09:10 | 09:20 | 10 | 924 | |
09:20 | 09:30 | 10 | 923 |
西北冰洋楚科奇海溶解有机质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其近十年的变化林辉 助理研究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专题 6.9 海洋沉积与环境演变:古地磁和环境磁学视角 | ||||
召集人:王峰、时美楠、李明坤 | ||||
09:30 | 09:45 | 15 | 859 |
海-陆耦合过程在北半球冰盖形成中的作用仲义 副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
|
09:45 | 10:00 | 15 | 851 |
九龙江河口典型潮滩沉积微相分异的环境磁学识别潘大东 副教授/闽南师范大学
|
10:00 | 10:30 | 30 | 茶歇 | |
10:30 | 10:40 | 10 | 855 |
罗布泊盐湖沉积环境磁学特征与早期成岩作用李文 讲师/东华理工大学
|
10:40 | 10:50 | 10 | 854 |
重力流与沿岸流交互作用下现代黄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演化安世康 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
|
10:50 | 11:00 | 10 | 856 |
宁绍平原下垫面的干湿变化影响了新石器文化的发展:来自磁性矿物组合的证据陈莹璐 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
|
11:00 | 11:10 | 10 | 849 |
中世纪暖期台风频发引起长江水下三角洲大规模侵蚀冯威 博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
|
11:10 | 11:20 | 10 | 857 |
早中全新世冲绳海槽氧化还原事件的磁学证据及其与黑潮演化的联系王峰 讲师/汕头大学
|
11:20 | 11:30 | 10 | 858 |
末次冰消期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周铭鑫 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11:30 | 11:40 | 10 | 853 |
珠江口现代沉积物源的磁学示踪研究李明坤 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
|
11:40 | 11:50 | 10 | 852 | |
11:50 | 12:00 | 10 | 850 |
华南沿海潟湖沉积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李晓琳 本科生/广州大学
|
S6-7 |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1、专题6.2(19日下午,302)@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2024年05月19日 13:00~18:00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302 会议主席:辜克兢/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非栗/厦门大学;王磊 Professor/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时刻表 V13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7:50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专题 6.1 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理 | ||||
召集人:刘志宇、汪嘉宁、张志伟、杨洋 | ||||
13:00 | 13:10 | 10 | 2578 |
中尺度涡旋对黑潮流域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影响张旭/北京大学
|
13:10 | 13:20 | 10 | 2575 | |
13:20 | 13:30 | 10 | 2584 |
中尺度涡旋形变及伴随的跨尺度能量转化研究邱春华 教授/中山大学
|
13:30 | 13:40 | 10 | 2577 |
吕宋海峡内产生于黑潮-岛屿相互作用的亚中尺度相干涡旋张新城 讲师/中国海洋大学
|
13:40 | 13:50 | 10 | 2573 |
黑潮流域涡动能的季节变化闫晓梅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3:50 | 14:00 | 10 | 2586 |
中尺度涡和次中尺度过程对黑潮延伸体区混合层的影响丁扬 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
14:00 | 14:10 | 10 | 2585 |
黑潮延伸体区域次中尺度垂向热输运的特征、机制及预测陈儒 教授/天津大学
|
14:10 | 14:20 | 10 | 2587 | |
14:20 | 14:30 | 10 | 2570 |
阿古拉斯流系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及涡动能的季节变化李盟盟 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4:30 | 14:40 | 10 | 2574 | |
14:40 | 14:50 | 10 | 2580 |
赤道太平洋海区亚中尺度涡垂向热输送机理及其气候效应王胜鹏 副研究员/崂山实验室
|
14:50 | 15:00 | 10 | 2579 |
口头报告
|
15:00 | 15:10 | 10 | 2576 |
风浪热流耦合作用对近海双界面边界层系统演化与融合的影响陈笔澄 副教授/厦门大学
|
15:10 | 15:20 | 10 | 2583 |
湍流热成风平衡再层化效应的尺度适应参数化方案杨培冉 博士后/崂山实验室
|
15:20 | 15:30 | 10 | 2581 |
朗缪尔超级体生成机制—近海表底外强迫强迫朝向效应黄嘉豪 硕士研究生/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
15:30 | 16:00 | 30 | 茶歇 | |
专题 6.2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热带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 | ||||
召集人:胡石建、陈更新、刘飞 | ||||
16:00 | 16:10 | 10 | 2721 |
印尼贯穿流时空变化及气候效应李明婷 副教授/中山大学
|
16:10 | 16:19 | 9 | 2724 |
印尼贯穿流路径及其季节变化姚凤朝 副教授/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
16:19 | 16:28 | 9 | 2732 |
Intensification of decadal Sea Surface Salinity variability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吴玥 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6:28 | 16:37 | 9 | 2733 |
Off-equatorial vertical veloc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马杰 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6:37 | 16:46 | 9 | 2727 |
太平洋金枪鱼对海洋热浪的生态响应研究连鹏 助理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
16:46 | 16:55 | 9 | 2726 |
亚中尺度过程在近海海洋热浪的作用分析贾文韬 讲师/国防科技大学
|
16:55 | 17:04 | 9 | 2728 |
孟加拉湾西北部涡旋对:特征、动力和年际变化钟文静 硕士研究生/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
17:04 | 17:12 | 8 | 2731 |
基于深度学习的印尼贯穿流反演与预测研究辛林超 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7:12 | 17:20 | 8 | 2725 |
印度洋偶极子引起孟加拉湾秋季海洋热浪增加梁坤明 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
|
17:20 | 17:28 | 8 | 2729 |
热带西太平洋极端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的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李诗翰 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7:28 | 17:36 | 8 | 2723 |
全球珊瑚礁区海洋热浪和寒潮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任天飞 硕士研究生/广西大学 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珊瑚礁研究中心/海洋学院
|
17:36 | 17:44 | 8 | 2722 |
西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演变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2020-2022三年拉尼娜的关联研究蒋欢 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7:44 | 17:52 | 8 | 2730 | |
17:52 | 18:00 | 8 | 2734 |
南海典型中尺度过程对台风“海鸥”(2014)的响应赵则正 硕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
|
S6-8 |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12、专题6.14(19日下午,304)@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2024年05月19日 13:00~18:00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304 会议主席:辜克兢/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非栗/厦门大学;王磊 Professor/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时刻表 V13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7:50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专题 6.12 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勘探、开采及环境评价 | ||||
召集人:张如伟、苏不波、段晓勇、殷振元、苏建锋 | ||||
13:00 | 13:12 | 12 | 1121 |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实验分析陈强 高级工程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3:12 | 13:24 | 12 | 1116 |
海底浅层水合物气体通道的深拖电阻率成像研究邱宁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3:24 | 13:36 | 12 | 1115 |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突破 与资源意义张伟 高级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13:36 | 13:48 | 12 | 1126 |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行为表征李彦龙 研究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3:48 | 14:00 | 12 | 1122 |
沉积物属性对天然气水合物在细粒沉积中富集的控制意义白辰阳 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14:00 | 14:12 | 12 | 1125 |
南海北部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的发育成因机制研究任金锋 高级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14:12 | 14:24 | 12 | 1118 |
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孔隙型水合物储层电性特征研究胡旭东 讲师/东华理工大学
|
14:24 | 14:36 | 12 | 1119 |
海域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带测井识别及定量评价屈翠侠 高级工程师/中油测井
|
14:36 | 14:48 | 12 | 1123 |
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分子模拟研究张正财 研究员/崂山国家实验室
|
14:48 | 15:00 | 12 | 1124 |
南海北部高饱和度水合物矿藏的烃类气体来源与成因机制赖洪飞 高级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15:00 | 15:12 | 12 | 1120 |
天然气水合物释放甲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实验和数值研究万义钊 副研究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5:12 | 15:24 | 12 | 1117 |
南海北部近期活动水合物系统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靳佳澎 副研究员/崂山实验室
|
15:24 | 16:00 | 36 | 茶歇 | |
专题 6.14 海洋岩石圈结构与形成演化 召集人:张锦昌、索艳慧、于有强 | ||||
主持人:张锦昌、郭鹏远 | ||||
16:00 | 16:10 | 10 | 1145 |
洋底高原构造演化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董冬冬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6:10 | 16:20 | 10 | 1148 |
洋脊伴生洋底高原中的线性磁异常黄彦铭 副教授/长江大学
|
16:20 | 16:30 | 10 | 1149 |
雷琼火山深部热液-岩浆系统的大地电磁成像研究李鑫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6:30 | 16:40 | 10 | 1146 |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穿时演化是否受到海南地幔柱迁移影响邱宁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6:40 | 16:50 | 10 | 1152 |
双热动力系统驱动的琼东南盆地岩石圈非均一伸展机制研究李朝阳 讲师/山东科技大学
|
16:50 | 17:00 | 10 | 1144 |
基于地震接收函数的南海西北部陆缘岩石圈结构与地幔动力学特征研究林泽晖 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7:00 | 17:10 | 10 | 1151 |
珠江口盆地惠东隐伏断裂带海陆响应特征史超奇 硕士研究生/中山大学
|
17:10 | 17:20 | 10 | 1147 |
南海跃迁洋脊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王利杰 高级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17:20 | 17:30 | 10 | 1154 |
大洋转换断层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地震活动于志腾 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7:30 | 17:40 | 10 | 1153 |
楚科奇边缘地岩石圈各向异性特征研究许豪玮 博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
|
17:40 | 17:50 | 10 | 1150 |
重力和岩石圈强度对贫岩浆型大陆边缘非对称结构和断层模式的控制王元 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
|
17:50 | 18:00 | 10 | 1155 |
基于扇形小波的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有效弹性厚度计算及其岩石圈结构演化分析张晓宇 硕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
|
S6-9 |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1、专题6.12(20日上午,403)@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2024年05月20日 08:00~12:00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403 会议主席:辜克兢/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非栗/厦门大学;王磊 Professor/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时刻表 V13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7:50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专题 6.1 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理 | ||||
召集人:刘志宇、汪嘉宁、张志伟、杨洋 | ||||
08:00 | 08:10 | 10 | 2582 |
绕低纬度深海海山斜坡的间歇性海山捕获波与地形罗斯贝波观测郭斌斌 高级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08:10 | 08:20 | 10 | 2564 | |
08:20 | 08:30 | 10 | 2565 |
台湾暖流入侵长江口海域增强密度跃层湍流混合涂俊彪 副研究员/同济大学
|
08:30 | 08:40 | 10 | 2567 |
南海北部陆架区近底层湍流混合观测研究郭双喜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8:40 | 08:50 | 10 | 2572 |
内波导致南海陆坡底边界层湍混合增强的观测研究边昌伟 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
08:50 | 09:00 | 10 | 2568 |
不同极端天气系统下波浪对风暴潮和海流的作用机制莫冬雪 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00 | 09:10 | 10 | 2561 |
南海内潮对台风-海洋相互作用的调制机理研究管守德 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
09:10 | 09:20 | 10 | 2571 |
模式水平分辨率对海洋近惯性运动经向传播过程的调制作用孙冰溶 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
|
09:20 | 09:30 | 10 | 2563 |
吕宋海峡流场和水体交换的观测研究孙忠斌 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
09:30 | 09:40 | 10 | 2562 |
波浪效应对沿岸上升流的影响王鹏 副教授/中山大学
|
09:40 | 09:50 | 10 | 2566 | |
09:50 | 10:00 | 10 | 2569 |
热带西太平洋中深层季节内变异汪嘉宁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0:00 | 10:30 | 30 | 茶歇 | |
专题 6.12 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勘探、开采及环境评价 | ||||
召集人:张如伟、苏不波、段晓勇、殷振元、苏建锋 | ||||
10:30 | 10:42 | 12 | 2704 |
中国近海浅层气调查研究进展段晓勇 研究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0:42 | 10:54 | 12 | 2701 |
东海内陆架浅层气迁移对甲烷释放的影响苏建锋/同济大学
|
10:54 | 11:04 | 10 | 2702 |
南海北部沿海沉积物中甲烷生成的影响因素姜文钦 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
|
11:04 | 11:16 | 12 | 2699 |
甲烷团簇同位素测试方法的建立及在水合物气源领域的应用宁子杰 高级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孙甜甜 工程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11:16 | 11:28 | 12 | 2706 |
天然气水合物多井开采及协同效应增产机制董林 助理研究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1:28 | 11:40 | 12 | 2700 |
基于IMPES方法的含水合物沉积物开采过程流固产出数值模拟研究李晓东 讲师/德州学院
|
11:40 | 11:50 | 10 | 2703 |
五点井网法开采南海泥质粉砂储层增产性能评价顾宇航 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11:50 | 12:00 | 10 | 2705 |
水合物沉积物直剪力学特性和剪切断面形态研究张亚娟 博士研究生/河海大学
|
S6-10 |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2、专题6.14(20日上午,404)@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2024年05月20日 08:00~12:00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404 会议主席:辜克兢/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非栗/厦门大学;王磊 Professor/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孙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时刻表 V13 发布时间:2024-05-15 16:27:50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专题 6.2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热带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 | ||||
召集人:胡石建、陈更新、刘飞 | ||||
08:00 | 08:10 | 10 | 1203 |
全球持续增暖下向永久型厄尔尼诺状态的转变耿涛 副研究员/崂山实验室
|
08:10 | 08:19 | 9 | 1202 |
ENSO可预报性研究及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情况金亦帅 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08:19 | 08:28 | 9 | 1205 |
全球热带气旋浪变化趋势研究时健 副教授/河海大学
|
08:28 | 08:36 | 8 | 1206 |
热带西太平洋季节内变化与低频变化的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郭昕滢 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8:36 | 08:44 | 8 | 1208 |
南半球火山喷发对多年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周尚蓉 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
|
08:44 | 08:52 | 8 | 1207 |
CMIP6模式模拟的印度洋上层增暖能力评估与物理机制研究张占清 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8:52 | 09:00 | 8 | 1204 |
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北太平洋季风槽变化的涌现约束预估以及对热带气旋的影响勾燕 硕士研究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专题 6.14 海洋岩石圈结构与形成演化 召集人:张锦昌、索艳慧、于有强 | ||||
主持人:索艳慧、黄彦铭 | ||||
09:00 | 09:10 | 10 | 1169 |
北冰洋下方再循环大洋岩石圈地幔的发现及其意义杨阳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09:10 | 09:20 | 10 | 1163 |
不均一地幔脊向流动导致南太平洋近脊海山链的形成郭鹏远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20 | 09:30 | 10 | 1168 |
日本海和南海新生代岩浆演化过程和深部构造:来自火山岩高精原位微区分析的证据陈双双 副教授/中山大学
|
09:30 | 09:40 | 10 | 1167 |
由超慢速俯冲形成的贫岩浆型雅浦岛弧:来自地幔橄榄岩岩石学及矿物学的制约姚俊华 特别研究助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40 | 09:50 | 10 | 1165 |
富岩浆类型海洋核杂岩成因:西南印度洋脊Atlantis Bank核杂岩张维骐 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09:50 | 10:00 | 10 | 1131 |
历史单波束测深数据的精度评价与修正刘行 硕士研究生/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10:00 | 10:30 | 30 | 茶歇 | |
主持人:于有强、于志腾 | ||||
10:30 | 10:40 | 10 | 1156 |
离散板块边界的‘不离散’过程刘仲兰 教授/吉林大学
|
10:40 | 10:50 | 10 | 1160 |
洋中脊的渐进式扩张特征及其地幔动力学机制探讨郑婷婷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0:50 | 11:00 | 10 | 1158 | |
11:00 | 11:10 | 10 | 1170 |
地幔柱与洋中脊三联点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拟—以沙茨基海隆为例林婧雪 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1:10 | 11:20 | 10 | 1164 |
粒度演化对地幔柱和LLSVP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刘育森 硕士研究生/南方科技大学
|
11:20 | 11:30 | 10 | 1166 | |
11:30 | 11:40 | 10 | 1162 |
所罗门海盆构造形变特征及其动力学启示宫伟 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
11:40 | 11:50 | 10 | 1161 |
板片拆离诱发地幔驱动的板块汇聚吴扬名 讲师/汕头大学
|
11:50 | 12:00 | 10 | 1157 |
口头报告
|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注册截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