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137Cs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长期输运过程及其向南海的入侵
编号:108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1:35:34 浏览:82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1: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S6-4]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10、专题6.13(19日上午,201)

暂无文件

摘要
福岛核事故泄露的137Cs(137CsF)在副热带西太平洋的长期输运过程及其对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入侵仍有待阐明。本文研究了2018年5月137Cs、134Cs和90Sr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沿146.5°E和136°E经线以及21°N纬线的剖面分布。本研究发现2018年,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次表层水(200–500 m)中的137Cs浓度范围为2–4 Bq m-3,仍然高于福岛核事故前137Cs的背景水平。尽管绝大多数样品中的134Cs已经衰减至低于检测限(~0.2 Bq m-3),使得其无法用来分离137CsF和背景137Cs,但我们发现90Sr也可以有效地将137CsF与背景137Cs分离。在大多数站点,137CsF仅在300 m深处表现出一个次表层峰,对应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模式水(STMW);然而,在沿146.5°E的25–28°N和沿136°E的25–26°N处,137CsF表现出两个次表层峰,另一个峰位于500米深处,对应于较轻的中央模态水(L-CMW)。副热带西北太平洋137CsF垂直剖面的时间变化表明STMW载带的137CsF已在西副热带环流中再循环,而L-CMW携带的137CsF已转向西南并在2018年到达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在南海的入口吕宋海峡观察到次表层137Cs浓度自2013年起逐年增加,并在2018年前后达到最大。2013~2019年间,入侵到南海的137CsF的总量估计为0.33±0.10 PBq,这相当于137 CsF向海洋的总泄漏量的1.7–2.2%。本研究增强了对137CsF在副热带西太平洋的长期传输和命运的理解,并强调了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全球合作,以追踪137CsF在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域传播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社区的长期环境影响和潜在威胁。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137Cs,90Sr,模态水,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南海
报告人
张福乐
博士后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张福乐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黄德坤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于涛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