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壳DNA技术揭示深海白瓜贝进化历史(双壳纲:囊螂科)
编号:394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5:35:36 浏览:114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4:4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S6-3]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7、专题6.11、专题6.4(18日下午,205)

暂无文件

摘要
软体动物贝壳化石研究历史悠久,其不仅可提供地质年代信息也可反映古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近年随着古DNA和壳DNA技术的发展,多项研究结果证明了软体动物贝壳可长期保存古代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进化信息,但这种可能性尚未在深海软体动物贝壳进行验证,尤其是处于极端化能合成环境下的软体动物贝壳。南沙伴溢蛤(Archivesica nanshaensis)是一种只在南海2626米水深的海底发现过空壳的深海冷泉白瓜贝。在该研究中,我们从中国南海东北部3003米深海采集到三对1500年前的南沙伴溢蛤贝壳,提取了壳DNA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最终组装了该物种的线粒体与核基因片段。研究结果显示,南沙伴溢蛤与同样分布于南海的囊螂科姐妹种Archivesica marissinica有明显的遗传差异,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序列的K2P遗传距离达到3.4%,经化石时间校正的物种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二者至少在850万年前于中新世已产生分化。该研究揭示了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壳DNA技术在深海软体动物进化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
shell DNA,深海,双壳纲,高通量测序,进化历史
报告人
李一璇
博士研究生 香港浸会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稿件作者
李一璇 香港浸会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张燕杰 海南大学
叶志豪 香港浸会大学
刘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ChenChong 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MSTEC)
LittleCrispin University of Leeds;Natural History Museum
YokoyamaYusuke University of Tokyo
YasuharaMoriaki 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邱建文 香港浸会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