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铯同位素示踪的水体运移与混合
编号:109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1:35:35 浏览:88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1:5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S6-4]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10、专题6.13(19日上午,201)

暂无文件

摘要
福岛核事故释放的人工放射性核素进入西北太平洋为我们提供了利用其作为示踪剂研究该区域物质输运的绝佳机会。本研究利用福岛核事故来源的放射性铯同位素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运移与混合及在其作用下的福岛放射性污染物质在西北太平洋的迁移输运。研究结果表明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人工放射性铯进入黑潮延伸体以北的亲潮和黑潮过渡区域,其中43-57%在黑潮延伸体、亲潮和北太平洋流等的作用下在150以浅的上层向东太平洋运移;在南向即向低纬度区域输运方面,黑潮延伸体在表层对其有较大的阻碍作用,但西部模态水和中部模态水的潜沉和运移分别使21-28%和15%-36%的铯同位素自次表层100m-500m深度区间跨越黑潮延伸体并在背景流及中尺度涡旋的作用下向南和西南方向的低纬度海域输运,其中部分放射性铯同位素被输送至西南边缘海域后汇入黑潮,之后一部分随黑潮次表层高盐水入侵我国东海和南海东北部海域,其余部分又随黑潮返回至高纬度区域,重复上述的输运模式;垂直输运方面,由于700-900m深度区间低盐水体的存在,除非在中尺度涡旋的作用下,福岛来源的放射性铯同位素很难向下穿越至更深的深度。上述水体输运与混合的结果是西北太平洋福岛放射性污染物质长期存在于次表层(100m-500m),2013年下半年开始入侵我国东海和南海区域,并在2014年下半年达到最大。此外,本研究也得到生态环境变化时间及速率参数,包括研究区域福岛来源的放射性铯的环境半衰期为60天左右以及其生态半衰期为158-450天。在研究中还首次解决了福岛核事故释放进入西北太平洋的110mAg总量估算问题,结果显示为~20-26 TBq。上述研究对于西北太平洋模态水的运移和扩散提供重要的同位素证据以及同位素示踪支撑,对于揭示西太平洋对我国海域的物质输运过程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我国应对“2023年8月24日开始的福岛核污水排海”的预警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铯,福岛核污水,输运
报告人
门武
研究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稿件作者
门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