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四醚脂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西太平洋海山地区表层沉积物的启示
编号:110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1:59:02 浏览:83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6:5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S6-3]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7、专题6.11、专题6.4(18日下午,205)

暂无文件

摘要
海洋沉积物中的类异戊二烯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isoGDGTs)和支链型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brGDGTs)已广泛用于古海洋学重建。 然而,它们在深海(> 4000m)中的分布尚未得到很好的表征。本研究分析了西太平洋马尔库斯-维克和麦哲伦海山区域 (4431-5756m) 表层沉积物中的isoGDGTs和brGDGTs。研究结果与南海、赤道太平洋和马里亚纳海沟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揭示深海GDGT的来源及其古海洋重建的适用性。GDGT-0/crenarchaeol (0.59–1.38) 和 GDGT-2/3 (10.65–14.78) 的比值表明了海山地区底栖奇古菌的贡献。 对海山和马里亚纳海沟地区表层沉积物的isoGDGT进行冗余分析,结果显示GDGT-0的相对丰度 (26-49%) 高于南海 (12-23%) 和赤道太平洋 (22-28%)。 这表明深海(> 4000 m)中的isoGDGT来源于浮游和底栖奇古菌的混合,并且底栖奇古菌可能产生过量的GDGT-0。对于 brGDGT,海山区域的IIIa/IIa比值(1.67-4.83)高于海洋衍生值(0.92),表明 brGDGT 是原位生产的。由TetraEther indeX (TEX86)推导的海面温度与观测到的海面温度之间的差异(0.7至5.0℃)可能是由于来自浮游奇古菌的isoGDGT输入较少,而来自底栖奇古菌的isoGDGT输入较多。
 
关键词
海山 太平洋 表层沉积物 深海 GDGTs
报告人
孙成鹏
博士研究生 南方科技大学

稿件作者
孙成鹏 南方科技大学
李芯芯 南方科技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