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蓝碳系统放射性氡原位、连续、高分辨监测及其海洋学意义
编号:109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1:35:36 浏览:113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气候变化对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严重威胁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降低大气CO2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CO2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然固碳、增加生态碳汇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滨海湿地(如,红树林和盐沼等)作为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系统,具有很高的固碳和储碳能力,其碳汇潜力已是普遍共识,但目前仅局限于碳埋藏过程(纵向过程),即滨海湿地将固定的大气CO2埋藏于土壤中。同时,滨海湿地间隙水交换(横向过程)促使大量沉积物中的碳输出并存储于海洋,其可能是除了湿地碳埋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碳汇,但目前对此尚未开展系统研究。由于受潮汐和降雨等驱动力的控制,精细量化间隙水碳交换通量也是海岸带蓝碳汇相关研究中的前沿性科学问题,具有较大的挑战性。针对该问题,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原位、连续、高分辨监测系统,包括氡同位素、温室气体(如,CO2和CH4等)、水文参数(如,水位、温度、盐度、溶解氧、pH和海流等)和气象参数(如,风速和降雨等)。利用该监测系统,我们量化了海岸带蓝碳系统间隙水碳交换通量,然后重建了该系统的蓝碳收支,发现不论是局部还是全球尺度,间隙水碳交换通量与碳埋藏通量相当甚至更高,这些研究深化了我们对海岸带蓝碳系统碳收支平衡和循环过程的认识,进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为更好发挥海岸带蓝碳汇功能、促进海岸带蓝碳系统建设和保护以及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蓝碳,海底地下水,氡,原位监测,间隙水交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