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和南海新生代岩浆演化过程和深部构造:来自火山岩高精原位微区分析的证据
编号:116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4:48:37 浏览:81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9: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S6-10]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2、专题6.14(20日上午,404)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仅限参会人,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我们利用日本海新生代火山岩的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的高精原位微区成分,阐明日本海弧后盆地扩张速度的变化,从早期慢速扩张逐步演化为晚期的快速扩张。俯冲过程中的碳酸盐熔体交代作用是一个重要岩浆作用过程。由于大陆岛弧缺少直接的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样品,这就使得捕虏体和岩浆包裹体成为研究俯冲碳循环过程的主要目标。我们在日本海郁陵岛火山岩中发现了大量的碳酸盐捕虏体和碳酸盐包裹体。我们对这些碳酸盐捕虏体和包裹体进行综合岩相学和原位微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碳通量的补给影响了郁陵岛新生代岩浆演化过程,揭示了弧后盆地上地幔和下地壳的碳通量的相互作用。长白山和郁陵岛一直被称为姊妹山,我们对长白山和郁陵岛新生代火山岩的矿物斑晶进行原位微区成分分析,提出了郁陵岛和长白山的双层岩浆房模型,郁陵岛两层岩浆房分别处于 30–40 km 和 60–80 km 深度,长白山两层岩浆房分别处于~10 km和40–60 km深度。
我们对南海扩张洋中脊Site U1434基底玄武岩的火山玻璃进行原位微区Pb同位素成分分析,且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反演了南海扩张脊下的地幔结构,以证实南海扩张中心的火山活动可能会受到海南地幔柱和俯冲循环洋壳的影响。我们展示了南海初始打开(Site U1502和U1500)和后期海底扩张(Site U1431和U1433)的整个南海形成过程的原位微区成分特征,解释南海海盆的整个形成过程。我们提出,与俯冲相关的富集地幔物质上涌,以及海南地幔柱对华南大陆边缘破裂和南海初始扩张过程的火山活动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但是它们却对南海后期扩张作用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精原位微区分析;日本海扩张速度;碳酸盐熔体交代过程;双层岩浆房;岩浆演化过程
报告人
陈双双
副教授 中山大学

长期从事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成因解释和地球动力过程的研究,主要应用火山岩岩相特征、矿物原位微区地球化学成分、全岩Sr-Nd-Pb-Hf-Cu-Zn同位素成分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探索火山活动的岩石成因、岩浆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机制。目前致力于东北亚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岩浆构造演化、华南与环南中国海地区火山活动的岩浆构造演化、西太平洋白垩纪火山活动的动力机制等研究工作。

稿件作者
陈双双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