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内陆架浅层气迁移对甲烷释放的影响
编号:270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15:54:35 浏览:91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0:4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S6-9]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1、专题6.12(20日上午,403)

暂无文件

摘要
东海内陆架北部泥质区地层中广泛发育浅层气且埋深较浅(气顶埋深通常<10米),其运移对海底沉积物甲烷释放的影响和对海岸带人类活动的响应尚不明确。本文基于东极岛麻坑发育海域获取的两根重力柱(YEC7-1和YEC7-2)的沉积物和孔隙水样品,开展甲烷相关的一系列沉积学和地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浅层气渗漏的YEC7-2中SMTZ深度仅有18.4 cm,甲烷扩散通量达到619 mmol/m2/yr,是YEC7-1(73 mmol/m2/yr)和周围钻孔的10-150倍。孔隙水中化学元素(如Ca2+、Ba2+、U、V等)跟随SMTZ深度同步变化表明AOM相关的生物地化过程主导沉积物的元素循环。甲烷碳氧同位素显示甲烷为生物气成因,推测认为是富含有机碳的末次冰消期海侵层为源岩层。海岸带侵蚀、台风和人类活动诱发海底不稳定,促使浅层气向上运移并发生渗漏,大大增加通过沉积物-水界面的甲烷通量。综上所述,了解浅层气体运移、海底稳定性和甲烷排放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减轻东海内陆架海洋沉积物甲烷排放的环境和气候影响至关重要。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浅层气,SMTZ,人类活动,孔隙水
报告人
苏建锋
同济大学

稿件作者
苏建锋 同济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