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一词来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在这本指导中华民族取得最终抗战胜利的传世之作中,持久战实际上有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从结果上看,胜利最后必将属于中国,中国不会亡。其次,从过程上看,取得胜利的过程是持久而曲折的,中国不能速胜。最后,从实践层面看,持久战包括了阶段论、能动性、政治动员、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歼灭战等一整套战略战术体系。
与此对应,本书所论述的“持久战”—确切地讲,经济持久战,也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从结果上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能够取得成功,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并最终实现现代化。换言之,中国经济前景长期乐观。从过程上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会面临许多挑战和风险,甚至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及反复。换言之,中国经济短期内遇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都是前进道路上正常的现象。从实践层面上看,“战略上坚持持久战”需要坚持增速“阶段论”、打好歼灭战;需要做好结构调整并辅之以宏观调控;需要积极防御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维持体制可改革性并推动创新导向型改革;需要塑造有效政府和依靠有为干部;需要运用全球化的力量,等等。换言之,持久战不仅仅是指时间上的持久,它更隐含了一整套经济战略战术的安排。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处于下行通道,2015年已下降至7%左右,且普遍认为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这期间,关于中国经济前景出现了激烈争论和明显分歧,崩溃论和反转论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无论哪一种观点都会对中国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运行产生极大危害,必须以持久战的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前景,并基于此进行相应的政策设计和改革部署。唯有如此,中国经济才能延续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07月17日
2016
会议日期
注册截止日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