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已开启

查看我的稿件

注册已开启

查看我的门票

已截止
活动简介

作为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知识形态之一,史学却是常维新的,近一百多年来的史学范式变革,总是以“新史学”为名;但即使最激进而醉心于变革的史家,也不可避免的沉溺于怀旧式的反思之中,每一次新史学运动都是对既有学科主题、价值标准、叙述模式的反省,却又成为对史学核心价值的追忆、回归与重塑。 兴起于近三十年前的新文化史,以语言学、文学批评与人类学的新视野、新问题为嚆矢,所催生的作品已满仓满谷。十五年前,“超越文化转向”风潮再起,一时间,“转向”、“超越”、“回归”遍地散落,边界模糊,径路阡陌。近十余年来,该潮流亦深刻影响我国史学生态与品格,褒之者誉其一反精英史学之习,正中旧政治史、社会史之弊;贬之者则以其倡导微史深描,难逃碎片化之讥。如此两歧之论,落于史学写作者之身,却也在追随、排拒乃至纠结之中,编织出种种与原有潮流差异颇大的“纹样”。正因为在此纠结之中,对每个写作者而言,无论是瞻其宗庙之美还是另求维新之道,均须对其史学实践做整体反思。 此种反思既与史学写作者相始终,又迫使现代人文学(包括今日分划入人文与社科的各学科)难享安逸,拷问本末。后者次第诞生于启蒙后百年之内,以“敢于认识”为号召,试图以理性统合理解一切。此种来自“黄金时代”的激情,却在浪漫主义、现代性思潮、保守主义、后现代形塑与解构对理性限度的不辍反省中,在知识的分化和细化与学者的不断职业化中,被有效规训。知识之泉各取一觞即足,过此而求永恒,难免堕入浮士德式交易,不丧其本心不止。如此则由“黄金时代”入于“白银时代”:知识平野上城堡林立,或旧筑,或新起,或高峙,或坍塌,路标却漫渍不清。生乎其间,上而为手艺人式工稳与精致,下而为查尔斯·普特尔式安稳与庸常;不循此中行,并狂狷且不可得。此为我辈历史命运,无可回避亦无庸回避。 在一切坚固的东西终将烟消云散的时代,平野无垠,漫游其中之史家的步履似乎只能落“在”写作,这一日常实践和身体经验。对路标的追寻、对边界的拷问,都栖居在选择、裁剪、编辑、评论、解释和表达判断的写作实践中。而“写”本身也就成了一种行动性的宣言。 我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青年同仁,亦为此知识平野上一小群跋涉者。本无意自筑城堡,然每苦路标漫渍,多歧亡羊,故不揣浅陋,求以反思当前史学实践为嚆矢,做一点平整道途、伏竖路标的工作,俾平野上的流浪者于此略得休憩与安慰,各城堡公民由此更多往来、更趋和平,亦自求友声,聊慰跋涉中之寂寞。 我们选定的第一块待清理路标,厥为“空间”。以其为现代世界图景与人文学的基础概念之一,且本身诞生并展开于近代“空间”之中。远溯近代早期发轫于自然科学的“空间革命”,近循十九世纪以来各人文学门类对“空间”概念的种种开掘(举凡世界体系、地缘政治、社会空间、文学场域不一而足),其文饰日繁,真意渐冥,颇有自我复制、自我指涉之嫌。故本次会议特设“空间还有多少空间”之题,文字之戏却成就为更深层的追问,非欲求一标准答案,乃借以开启重访多维度历史之机,以反省既有知识与学科的限度,探寻新实践的可能性,庶几合于路标之意——开放指示而非封闭设禁。 随着时间流逝,过去落于史册,多维度的世界转为平面一维的文字中,一种关于存在维度的经验似乎被遗忘了。于是我们必须要鼓励多维度的想象,我们当然了解,不一定多样的关注点与研究兴趣,就能使我们更接近过去的存在维度,但我们却相信,多元历史叙述的对话与冲突,能带来一种迫近的可能性。固而最终,史学同仁之宿命仍将我们带回写作之中,以一维之文字传递多元之想象,然对话诘辩之过程却将转入多维度时空当中,或可在某日与后来者相呼应。所以我们强调“访”,一种以研究者写作式的存在体验去感知过去空间维度的过程,亦是以跋涉者心态轻叩他者世界,有意者留驻,无意者离去,足迹所至,雪泥鸿爪,从而成为“写历史”所探索的第一种路径。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今日人文学纵品类纷繁,然皆自启蒙理性一脉而出,枝叶虽分,根本则一。本此意,故我辈不揣冒昧,设此题以邀海内同仁,一题不能尽意,则来日继设他题相邀。总其合于“写历史:实践中的反思”之义,不过“永远在路上”一语而已。

征稿信息

重要日期

2015-10-01
初稿截稿日期
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留言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1月07日

    2015

    11月08日

    2015

  • 10月01日 2015

    初稿截稿日期

  • 11月08日 201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