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已开启

查看我的稿件

注册已开启

查看我的门票

已截止
活动简介

全球史观(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是一种历史研究及历史书写的新视角、新方法,从整体观和联系观来编纂宏观世界史或考察微观个案,或者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野来看待一些跨国历史现象。
美国的全球史学者本特利(Jerry H. Bentley, 1949-2012)认为,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只体现在真正普适于所有社会的三大过程当中,即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在东亚的网络之中,知识的不断迁移,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信仰的相互交流,不同社会也都在不断地探索与其他社会相处的新手段、新模式,征服、被征服,相融共生,移民、与外来者的交往这些以往被遮蔽的主题,为在全球化的时代东亚重新认识自身文化价值提供了新的审视的角度。
20世纪的中国世界史学者吴于廑(1913-1993)曾经提出,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纵向发展与世界各地区从相互闭塞到逐渐开放、从彼此分离到逐步联系密切的横向发展共同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主题。在考察和描述东亚横向发展的方法论方面,全球史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运用全球史观着眼于东亚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着重阐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形式和内容,将重点放在建立相互关联的过程上面,从而揭示出变化的机制。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理解东亚知识的迁移与互动,是一种崭新的建构历史的方式,也只有从互动中才能真正理解东亚的世界变迁及其知识的迁移。
2017年的学会年会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年会将从全球史观出发对文化交涉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跨学科性、数字化手段等重新进行检讨,以期建立一种包括东亚各国史在内、超越国别史的视野、从互动理解世界变迁的东亚文化交涉学。
大会的意义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方法论的运用:其一,跨文化视野:真正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的历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其二,互动观:重点研究互动网络中的关系史,从互动理解东亚及世界各国的历史,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群通过接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领域实现的互动。其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乃至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都被运用到了东亚文化交涉的研究中来。
2017年度的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承办,大会以“全球史观”为分科会主题,向以东亚历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传递作为研究方法的全球史观。我们期待着各位学者踊跃参会,并为东亚文化交涉学做出新的贡献。
衷心期待各位会员参加本届大会!

会议日程
到   会   2017年5月12日(星期五)
年度大会  2017年5月13、14日(星期六、日)
解   散   2017年5月15日(星期一)
报名日程
大会分为:基调演讲、分组发表、个人发表、博士候选人发表四部分。
各位会员可参照上述子题报名并组成分组会。分组会的时间为2小时(发表者4~5人,主持人1人,评论人1~2人。发表人可兼任主持人或评论人。)预定参会者请于规定时间内发送参加申请书及会议论文摘要(400字)至大会筹备委员会。
报名截止日期为2017年1月16日,与会申请及论文摘要经大会筹备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将于2月上旬发出正式邀请函。
大会参加费
除大会特邀代表外,参会者的往返交通费、住宿费自理。另,根据上一届学会年度大会的决定,本届大会收取大会参加费,普通会员为400元、研究生为200元。参加费包括欢迎晚宴、大会期间午餐及会议论文集等的费用。参加费于报到时缴纳人民币现金(不收外币及信用卡)。

征稿信息

征稿范围

年度大会主题

全球史观与东亚的知识迁移

大会子题

  • 全球史观与东亚文化交涉学

  • 东亚与欧洲的观念迁移

  • 全球视野下的东亚国别史研究

  • 东亚近代史观的形成及拓展

  • 东亚的近代出版及知识环流

  • 近代东亚的新知识传播与旧生活方式的传承

  • 大数据与近代东亚研究

  • 知识迁移中的文学、历史、哲学及翻译

  • 新文化史、生活史与记忆研究

  • 东亚知识史研究的其它问题

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留言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2日

    2017

    05月14日

    2017

  • 05月14日 2017

    注册截止日期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