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 2025-07-02 20:43:28
智慧座舱人机多智能体体系涌现行为研究
智慧座舱;体系;涌现;多智能体
摘要录用
师国伟 / 空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创新中心
摘  要:针对座舱智慧化转型的人机多智能体协同共生双向发展的特征,从体系角度出发分析智慧座舱人机多智能体体系的涌现行为,为智慧座舱效能提升设计提供参考支撑。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与先进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座舱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感知”跨越,其人机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多模态感知和多智能体系统交互(Multi Agent System,MAS)的驱动下,被赋予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Nature Language Processing & Generation,NLP & G)和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EI)的智慧座舱,通过感知(Perception)、认知与规划(Cognition & Planning)、执行(Execution)与工具使用(Tool Use),以及反思与学习(Reflection & Learning),能够“听懂”用户指令,“看懂”舱内外环境,“理解”人机对话上下文和用户潜在意图,并主动规划、拆解复杂任务,调用各种服务/工具完成目标,人机深度融合且人机情感自然交互不断加强,人机智能呈现双向发展的特征。智慧座舱人机耦合新的体系出现的涌现行为(Emergence),产生的体系效能远超出人机多智能体线性简单聚合的结果,需超越技术研究与开发层面,突破传统系统工程(System Engineering)的局限,引入系统之系统(System of Systems,SoS)即体系进行分析。从体系角度而言,体系建设、体系优化和体系应用的整体涌现,在于形成综合的、整体的、联动的体系能力,通过有效的自组织、自协同机制,使个体适应与局部控制可以形成稳定的群体行为,升高体系有序程度,并在自组织临界态显著激发体系组分的创新活力,推动体系“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进而提高末端自适应能力,最终出现群体响应效率、工作效能提升的体系涌现行为。另外,体系也受场景、技术等因素影响,体系建用耦合相互迭代演化发展过程中,体系形态会随着“观察、定位、决策、行动”(Observe Orient Decide Act,OODA)循环进程发生形变,体系内部结构聚集度、联通性、链路比、脆弱性等特征值发生级联式演化,也会出现体系涌现响应异常。按照上述体系分析结合当前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现代脑科学、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智慧座舱人机多智能体体系分析需要打破传统座舱系统的边界,将座舱人机边界之外的数据、工具、服务、智能体和环境纳入更大的体系架构设计,体系主体不仅包含场内人机智能主体,也要动态涉入空、天、地等环境的其他智能主体,智能主体不仅包括物理实体、人和智能体,也要包括过程、活动、机制等体现体系主动的、自治的、有目的的生命结构特征。通过创造孪生与现实世界、可超前演进的数字智能虚拟座舱,贯通物理与数字座舱的体系,虚实数智主体深度融合共同演进,建立智慧座舱体系的各主体之间的“强”、“弱”、显式、隐式映射关系,形成多主体共享或非共享环境、同步或非同步的有效的、自组织、自协同机制,建立OODA闭环推演体系重构、进化与发展趋势的可能性,发现在特定时刻会对体系的潜能起到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提升体系有序程度和自组织临界态活力,突出体系末端自适应能力,体系涌现效能提升响应。从体系角度出发能够分析智慧座舱人机多智能体体系涌现,并在突破系统工程人机边界、要素等传统传统谁认知思维模式,引入智能主体进行数智孪生虚实融合推演映射,可以进行智慧座舱人机多智能体涌现行为的仿真分析。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8月02日

    2025

    08月04日

    2025

  • 07月07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主办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