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偶极子发展的关键正反馈机制
编号:8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6 14:26:26 浏览: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8日 17: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5] 专题1.5 东亚季风短期气候预测及机理 [S1-5] 专题1.5 东亚季风短期气候预测及机理

暂无文件

摘要
       印度洋偶极子(IOD)是热带印度洋两种主要的年际变化模态之一。已有研究表明,IOD的增长与Bjerknes正反馈有关。然而,反馈中具体的物理过程,特别是究竟是温跃层反馈还是Ekman反馈起核心作用,仍然不明确。基于海洋混合层热收支和大气水汽收支、湿静力能收支分析,我们发现IOD的增长主要是由包含了离岸平流的沿岸温跃层反馈主导的。正IOD事件发生时,在北纬夏季沿苏门答腊-爪哇沿岸的季节性上升流将由于温跃层变浅所产生的次表层冷海温异常带至海表。异常的冷水进一步被离岸气候态纬向流输送,从而塑造了IOD东极冷海温的空间分布,并形成了一个纬向延伸的格局。纬向扩展的冷海温异常具有强烈的经向二阶偏导,通过Lindzen-Nigam机制驱动原位的异常边界层辐散。异常的边界层辐散抑制了局部对流,从而激发了印度洋东南部上空的异常反气旋。相应的赤道偏东风异常和沿岸东南风异常通过激发赤道和沿岸海洋上升流开尔文波进一步使苏门答腊-爪哇海岸外的温跃层变浅。该机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IOD,包括负IOD、早期IOD和与ENSO共存的IOD。与传统的温跃层反馈相比,加入离岸平流过程使次表层异常冷水与大气边界层辐散连接起来,并在正反馈中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正反馈
报告人
胡雪绒
博士在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胡雪绒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吴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