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及周边雷暴闪电活动时空特征
编号:75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4-03 13:05:44 浏览: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20日 11: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2-14] 专题2.14 雷电探测和雷电物理 [S2-14] 专题2.14 雷电探测和雷电物理

暂无文件

摘要
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周边地形复杂,下垫面多样,为研究陆地湖泊等非均一下垫面对雷暴闪电活动发展演变的影响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2013至2018年长时间序列的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数据,通过开发双参数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方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识别和推断雷暴闪电活动的时空演变,对太湖周边雷暴闪电的活动特征、不同类型雷暴过程的发生频率与位置等进行了分析。根据闪电簇的时空形态差异将研究区域内雷暴过程划分为局地型、湖面触发型、耗散型和合并增强型等多种类型。统计周期内共识别出186个闪电簇,其中局地型共计96个,湖面触发型59个,耗散型14个,合并增强型1个,另外有16个自太湖东岸始发向东移出太湖。太湖区域闪电密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且太湖西岸、北岸、东岸和中西部湖面出现次峰值。大多数具有明确路径特征的雷暴云自太湖西侧山地起始,向东移动。局地雷暴出现在太湖西岸和东岸的频率相对更高,这种局地过程的集中出现可能与太湖西岸的山地强迫和东岸城市下垫面有关。不论是否具有明确路径特征,雷暴云由陆地移入湖面时都伴随着闪电频数的激增,移入太湖后大面积水体的存在可能增强或维持上升气流面积较大且强度较强的雷暴云继续发展和移动,而较弱的雷暴过程则受到抑制而逐渐消散。
关键词
WWLLN,雷暴,聚类分析,太湖,闪电定位资料,湖面效应
报告人
张泽珅
学生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局

稿件作者
张泽珅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局
吕凡超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局;江苏省强对流灾害风险预警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雷电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文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雷电重点开放实验室
陆高鹏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吕伟涛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局;江苏省强对流灾害风险预警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雷电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