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和燃油车环境效益比较的新视角
编号:70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4-02 11:05:30 浏览:8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交通运输部门是二氧化碳(CO2)和氮氧化物(NOx)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深度电气化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然而,电动汽车的制造过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原材料支持,伴随显著的碳污排放。为了深度对比电动汽车和燃油车环境效益,本研究采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路径分析(SPA)方法,在部门层级解构新能源汽车制造阶段隐含排放的跨部门传递网络。结果表明,重工业和设备制造部门构成CO2排放主导环节,占比超过85%;运输业和重工业主导NOx排放,占比超过80%。此方法克服了传统生命周期方法在供应链复杂性刻画上的局限,为核算生产排放提供精准量化依据。其次,基于不同的碳中和路径,揭示未来机动车生产排放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表明,在2060年“提前达峰-净零”情景下,电动汽车生产阶段的CO2和NOx排放相较于2020年分别下降37%和35%。这一结果揭示了产业低碳转型对电动汽车生产排放削减的潜力,为制定分阶段、差异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脱碳路线图提供依据。最后,建立全生命周期排放补偿里程的阈值决策模型。结果显示,纯电动汽车需行驶4.16万 - 16.12万公里(2 - 9年)可抵消额外生产排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需11.42万 - 28.89万公里(6 - 16年)。以紧凑型续航25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BEV250)为例,其制造过程相比传统燃油车额外排放3.9吨CO2和4.1千克NOx,但其每公里可减少0.4千克CO2和0.08克NOx,仅需1万公里即可抵消额外CO2排放,5万公里抵消额外NOx排放,约3年内实现净环境效益。本研究量化了不同车型的补偿周期临界值,为消费者选择与政府补贴政策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基准,为低碳交通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并可支持数据驱动的政策设计与低碳转型规划。
关键词
机动车电气化,生产排放,投入产出分析,碳中和路径,补偿里程阈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