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区域一体化建模视角重新审视有限区域模式的侧边值问题
编号:65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4-01 16:59:09 浏览: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侧边界条件是区域模式相较于全球模式的最显著特征。其存在既是区域模式的理论局限(例如,不适定性、不协调性以及与大气整体连通性的矛盾),也是区域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优势(可针对特定区域进行更激进的优化配置,而不破坏整体环流)。区域模式的边值问题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数值表达形式、物理气流特性、动力模式自身特点等,需要从多层次加以深入理解。

本研究从全球-区域一体化建模视角,尝试对区域模式的边值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首先,基于一个已经过多尺度充分检验的全球模式,通过构造数值边界条件(最低限度的侧边界松弛强迫)建立其有限区域版本,以一致的模式代码进行全球和区域模拟。基于“acid test”试验理念,分析了全球与区域模式在不同场景下的计算一致性。研究表明,当全球模式与区域模式的气流保持动力一致时,无论是短期高分辨率应用还是多年长期气候模拟,二者的计算结果均可实现较高一致性。区域模式中常见的虚假惯性-重力波不会干扰有效的气象信息。研究进一步使用多套数据源作为侧边界条件,对区域模式进行驱动,并以千米级分辨率下的青藏高原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边值来源对模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边界条件与区域模式的动力特性存在较大不一致时,边界区域更容易生成小尺度的不连续性。总体而言,这些不连续性不会显著干扰模式内部的求解过程。侧边界气流的不同,可影响模式的降水极值表现,并产生一些与其他设置(如显式对流)影响相当的敏感性。边值的存在虽然不会改变模式的系统性偏差,但是这些偏差会受边值影响,产生新的不确定性。研究思路可用于评估同类具有全球-区域一体化特征的数值模式,检验模式的算法设计完整性以及代码实施可靠性。
关键词
全球模式,区域模式,全球区域一体化,侧边值问题
报告人
张祎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稿件作者
张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