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为根,更挺身冷暖——以个人气候科普经历为例
编号:60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4-01 11:16:04 浏览:6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20日 09: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S3-5] 专题3.5 气候行动与气候科学传播 [S3-5] 专题3.5 气候行动与气候科学传播

暂无文件

摘要
      普及气候变化科学和行动知识,提高全民气候科学素质,是筑起公众防范气候变化的第一道防线,也在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极端性上升的严峻挑战下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作者个人在2013年至今进行气象气候科普方面的经历,提出一些气候科普和行动的重要感受与经验:
  1. 总体而言,气候科学科普仍需要以科学与严谨性为核,而通俗易懂为形,不可或缺其一;
  2. 在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由于其突发性强、气象要素指标极端性强,还需要科普更具时效性、贴切性地完成;以公众关注的具体热点问题进行相应问答解读或辟谣,也是重要的方式。而极端气候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影响面积和受影响人口较大,此时可给出一个时效性相对较低,但更完备、清晰生动而不失严谨的长篇和持续多篇解读,并能够发挥更长的提醒防范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作用。
  3. 将天气气候相关的科学内核辅以文学等方面的外形表达,也是重要的打开受众群体的方式,让更多对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影响关心、但对原理较难以理解的公众有更直接易懂的感知,起到推广关注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需要避免因为过度追求文学表达,导致解读失去科学严谨性与表述繁杂混淆;更需要避免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造成的灾情“美感化”。
  4. 作为连接科学研究和公众的“桥梁”,以个人力量和积极加入有相同志向的专业科普团队,将最新的气候行动与气候变化科研成果进行及时解读,以面向有一定科学素养、对大气科学与气候方向感兴趣,但并非专业的读者(多为其它领域科学工作者或气象爱好者)。
          希望更多全球气候变化方向的科学工作者(尤其青年研究人员或学生)能加入科普的队伍,在气候变化的当下做出应有的社会贡献,心怀寰宇风云,共渡世界冷暖。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气候科普
报告人
梁涵洲
在读博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

稿件作者
梁涵洲 复旦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