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新HONO潜在来源对于提升华北地区夏季臭氧及细颗粒物模拟性能的评估
编号:56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31 16:55:22 浏览: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众所周知,大部分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绝大多数的地表臭氧(O3)来源于光化学二次形成,使得中国区域空气质量趋于恶化。由羟基自由基(OH)所引发的光化学反应在二次PM2.5和O3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化学传输模型(CTMs)普遍低估了OH自由基水平,因为大气亚硝酸气体(HONO)被认为是中国污染地区的主要OH源,而在污染区地区,HONO仍存在着日间未知来源。
本研究将已知常见HONO来源引入WRF-Chem模式,模拟发现模式明显低估了两个城市站点的大气HONO水平(图一)。将来自第一作者博士导师牟玉静研究员团队所提出的两种新潜在HONO源(NOx日间和夜间的光敏及非均相氧化还原过程)的经验参数进一步与WRF-Chem模式耦合之后,能够很好地重现两站点HONO水平,特别是在日间。
关键词
HONO潜在来源,WRF-Chem模式,PM2.5,二次无机离子,二次有机气溶胶
报告人
赵晓希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赵晓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