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种分析方法研究我国沿海地区有机胺的形成机制及环境影响
编号:55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31 16:52:03 浏览:14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9日 16: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2-10] 专题2.10 大气活性氮来源演化和环境效应 [S2-10] 专题2.10 大气活性氮来源演化和环境效应

暂无文件

摘要
有机胺是大气细粒子中重要的碱性组分,在大气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重点梳理了以香港和青岛为代表的典型南北方沿海城市及附近黄渤海海域含量较为丰富的有机胺离子,如甲胺(MMAH+)、二甲胺(DMAH+)、三甲胺(TMAH+)和三乙胺(TEAH+)的浓度分布特征;并结合气溶胶中其他重要组分、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海表温度以及气象参数等,深入探讨了有机胺在海洋与陆地不同大气环境中的来源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 全样分析及单颗粒质谱等不同分析手段对探究有机胺生成机制的必要性,并针对沿海特有的大气环境如海雾等对有机胺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对了解其在海洋生态系统氮硫循环中对大气环境平衡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帮助,也为进一步研究海陆大气中碱性物质的形成和环境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关键词
有机胺,全样分析,单颗粒,溯源,形成机制
报告人
周杨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稿件作者
周杨 中国海洋大学
姚小红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郁建珍 香港科技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