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MA-MS的二羧酸对硫酸-二甲胺成核的促进作用研究
编号:55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31 16:50:14 浏览:1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8日 17: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2-3] 专题2.3 大气气溶胶化学机制 [S2-3] 专题2.3 大气气溶胶化学机制

暂无文件

摘要
    新粒子生成(NPF)贡献全球一半的云凝结核数浓度,对辐射强迫具有重要影响。成核是NPF事件中气态分子转化为颗粒物的重要过程,硫酸-二甲胺(SA-DMA)驱动的成核过程是城市地区关键的NPF机制。然而,当前对SA-DMA体系的理论和测量研究无法完全解释不同污染环境中NPF事件的生成和增长速率。人们普遍认为还存在其他成核前体物,如有机酸、醛类和高氧化态有机分子等。城市环境下复杂体系的团簇生成和增长机制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然而,受测量技术的限制,目前对团簇的研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大气压界面飞行时间质谱(APi-TOF-MS)是测量团簇数浓度和化学组分的重要工具,但是团簇在质谱内的碎裂会导致团簇的测量浓度与真实浓度产生巨大偏差。其次,质谱技术可以获得团簇的化学组分,但是缺少团簇的结构信息;量子化学计算可以模拟团簇结构,但模拟结构与实测结构的一致性却缺乏验证。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结合平面差分电迁移率筛分-质谱联用装置(DMA-MS)利用电喷雾装置生成的SA-DMA-二羧酸团簇进行直接测量和模拟研究。探讨复杂体系下生成的团簇在质谱内的碎裂特征、稳定团簇的理化特性以及主要的团簇增长途径。
关键词
二羧酸,DMA-MS,硫酸-二甲胺,成核机制
报告人
徐正宁
博士后 浙江大学

稿件作者
徐正宁 浙江大学
王志彬 浙江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