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态亚硝酸来源机制及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
编号:54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31 16:47:30 浏览:1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9日 15: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2-10] 专题2.10 大气活性氮来源演化和环境效应 [S2-10] 专题2.10 大气活性氮来源演化和环境效应

暂无文件

摘要
灰霾污染作为全国性环境问题,对气候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核心驱动因素在于大气羟基(OH)自由基通过氧化一次污染物形成O3及二次细颗粒物,加剧灰霾与光化学烟雾污染。大气亚硝酸(HONO)作为OH自由基的重要前体物,对光化学反应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其形成机制仍存在诸多争议,如燃烧源贡献以及NO2非均相反应生成HONO的温度依赖性等。HONO的形成受气象条件和人为活动(供暖、交通排放)等多因素影响,导致其在大气氧化性和二次气溶胶生成评估中存在显著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结合外场观测、机器学习和箱式模型开展研究并得到一系列结果:2018年冬季北京、香河、东白陀三地对比观测显示,HONO浓度呈农村(2.51 ppb)>郊区(2.18 ppb)>城市(1.17 ppb)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农村燃煤对大气HONO的贡献非常高(40%),而城市交通源占HONO的36%;2021年初春北京城区外场观测证实温度对NO2非均相生成HONO的影响,温度修正使模型模拟HONO值提升10%,该途径贡献率达63-76%,且HONO实测值约束模型后OH自由基浓度增加57%、O₃浓度提升17%,凸显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关键影响;基于机器学习与随机森林算法(ML-RF)对2018年北京供暖/非供暖期HONO影响因素分析,发现O₃与NH₃为主要因素,构建的ML模型可有效预测2017及2021年HONO浓度趋势,证明机器学习在解析HONO源汇机制中的潜力。当前HONO研究仍面临双重挑战:未知来源的探索与现有机制参数化(如NO₂非均相反应摄取系数)的精准化,需结合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与数值模型验证实现突破。
关键词
气态亚硝酸,NO2非均相反应,大气氧化性,箱式模型
报告人
张文倩
讲师 中央民族大学

稿件作者
张文倩 中央民族大学
佟胜睿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