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研仪器探究我国大气PAN光化学污染现状及成因
编号:54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31 16:46:07 浏览:13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9日 16: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2-10] 专题2.10 大气活性氮来源演化和环境效应 [S2-10] 专题2.10 大气活性氮来源演化和环境效应

暂无文件

摘要
目前,我国颗粒物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但臭氧浓度居高不下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这表明我国光化学污染日益严重。然而,地面O3受区域传输、平流层向下输送和局地光化学生成的共同影响,而目前的评价体系仅把O3作为判别光化学污染的唯一指标,难以反映局地光化学污染的真实情况。然而,与O3相比,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背景浓度更低且仅来自于光化学生成,故比O3更适合指示光化学污染。目前,我国缺乏独立自主的PAN分析仪,大多利用国外购置的仪器开展零星的研究,且尚未厘清各自形成的关键过程及源汇特征。为解决该难题,自2008年开始我就专注于大气PAN分析仪的研发,经多年的探索、改进,于2016年成功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PAN分析仪。目前,该仪器已多家单位用于外场观测,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基于自研发的仪器,刻画了我国华北、长三角以及青藏高原等多个典型区域大气PAN和O3分布特征,发现城市夏季大气PAN和O3出现双高的特征,但冬季O3较低时PAN依然较高,表明光化学污染依然严重,因此指出了目前光化学污染的评价体系亟需完善。另外,杭州G20峰会保障期间观测到的PAN浓度普遍较低,说明了管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O3浓度居高不下,其主要是由于区域传输导致O3背景值抬升。因此,该案例进一步证明了把O3作为评价光化学污染的唯一指标是不太准确,应加强大气PAN与O3同步观测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发现大气PAN浓度水平较低而O3受垂直输送影响浓度较高,利用盒子模式诊断出我国典型城市地区大气PAN和O3光化学生成处于VOCs敏感区,合理削减VOCs即可治理光化学污染。青藏高原地区大气O3则处于NOx敏感区,而PAN受两者共同控制,这与高原地区两者前体物VOCs和NOx浓度分布有关。同时,也探究了不同区域大气VOCs的来源及其大气环境影响,发现城市地区二次光化学生成是大气OVOCs主要源,而海水的直接排放则是海洋地区OVOCs重要的来源;OVOCs光解生成的ROx自由基,可同时加剧O3和二次PM2.5的复合污染,这为我国大气污染进入深水区之后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新思路。系统评估了G20峰会VOCs的管控措施对大气PAN和O3的影响,该项工作支撑了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
 
关键词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臭氧,挥发性有机物
报告人
张根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院大气成分研究所

稿件作者
张根 中国气象科学院大气成分研究所
孙一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鲜季芸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