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气候变化下黄淮海小麦籽粒淀粉品质模拟及适应性调控
编号:5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6 09:29:15 浏览:1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受气候变化影响,粮食安全、谷物营养品质和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发展领域的主要挑战。黄淮冬麦区是我国最主要麦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导致小麦产量波动加剧,品质下降,且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增加。然而,目前关于如何协同提升小麦产量和淀粉品质并减少农田N2O排放的管理措施的量化研究仍然非常有限。为此,本研究以该区小麦主栽品种“中麦578”和“济麦22”为亲本构建的近等基因型RIL群体(ZM578/JM22 270 F2:8)为研究对象,在新乡县、高邑县和德州市德城区三个试验站开展了为期两年(2021-2023)的田间试验,结合室内测定数据,基于APSIM-Wheat模型构建了小麦淀粉模拟模块,并利用APSIM-SoilN模拟了土壤N2O排放。在此基础上,基于未来气候情景数据(SSP2-4.5和SSP5-8.5),模拟分析了不同播期、灌溉和施肥量对小麦产量、淀粉品质及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小麦产量增加6.32%~12.41%,但导致总淀粉含量下降12.04%~20.58%,支链淀粉含量减少6.84%~13.93%,淀粉品质显著降低;同时,土壤N₂O排放量增加6.55%~17.17%。为应对气候变化,本研究提出了协同提升小麦产量与淀粉品质并减少N₂O排放的适应性调控途径。具体措施包括:延迟播期(新乡:10月17日~24日;高邑、德州:10月13日~21日)、稳定灌溉(新乡:160~240 mm;高邑、德州:200~280 mm)以及减少施肥(三地均为160~240 kg N/ha)。与当前管理措施相比,优化措施可使小麦产量增加480.21~821.53 kg/ha,淀粉支/直比提高0.15~0.28,同时减少土壤N₂O排放1.25~1.88 kg N/ha。这些结果为黄淮冬麦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气候变化,淀粉品质,APSIM-Wheat 模型,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性调控途径
稿件作者
王珂依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贺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