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M/DPR观测的新疆两类降水云的宏微观特征分析
编号:49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31 09:25:48 浏览:2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20日 16: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S3-3] 专题3.3 区域气候变化和水文水资源的相互作用 [S3-3] 专题3.3 区域气候变化和水文水资源的相互作用

暂无文件

摘要
中国新疆由于其复杂的下垫面导致降水空间分布及其不均匀,对其上空云降水微物理研究受观测手段制约。GPM卫星不仅改进了强、弱降水的三维观测,还能提供高寒山区的有效观测。利用GPM卫星的优势,本研究使用GPM双频测雨雷达2015年1月-2022年12月三级产品数据,分析新疆地区层状云和对流云两类降水云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夏季两类降水云的近地面和不同高度的降水回波范围和最大反射率因子都大于其他季节,沿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山区及其边坡平原区出现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值区。夏季层状云(对流云)降水近地面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值区值域在22-32dBZ(29-41dBZ)。(2)秋季南疆局地层状云降水云粒子可抬升至4km,夏季西天山山区云粒子可抬升至6km。对流云降水云粒子在北疆和沿天山山区可抬升至6km,南疆地区夏季对流云降水云粒子也可被抬升至6km。(3)夏季两类降水云回波顶高最高,对流云降水回波顶高比层状云高,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山区上空的降水回波顶高比周围盆地更高。(4)层状云(对流云)降水回波反射率因子、粒子质量加权直径和离子浓度的值域更集中(更宽),即降水回波反射率因子在14-30dBZ(12-40dBZ),粒子质量加权直径值域在0.9-1.4mm(0.7-2.1mm)之间,粒子浓度在29-35(24-39)之间。受地形影响,三大山脉的各参量概率密度中心高度都高于两大盆地。雷达反射率随高度的增高先增大后减小,对流性的雨滴在低层是处于高浓度、大尺度的活跃状态,而层状云降水粒子谱参数则呈现更加集中且对称的分布,伴随高度变化也不显著。
关键词
GPM-DPR,新疆,对流云,层状云,宏微物理
报告人
李晓萌
助理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稿件作者
李晓萌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1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