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温高分辨率格点化资料和大气再分析资料,本研究在1979 - 2022 年夏季华南地区识别出了28次湿热浪和21次干热浪事件。热浪事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的热浪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后,且在近10年表现出由干热浪主导转变为湿热浪主导的重要特征。在湿热浪期间,华南地区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温度上升以及大幅湿度上升的叠加,造成了显著的热应力增加,严重威胁人体健康。通过功率谱分析发现,华南地区的温度和湿度存在显著的10 - 30天振荡,是造成湿热浪的重要因子。华南地区的湿热浪来源于热带和中高纬大气准双周振荡的协同作用。在湿热浪期间,热带10 - 30天对流异常呈显著的偶极结构,表现为抑制对流异常位于南海-热带西太平洋,活跃对流异常位于长江-日本以南的带状区域。同时,欧亚大陆中高层出现10-30天正压的涡旋性波列。二者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导致水汽在长江以南汇聚,一方面使得异常下沉运动被锚定在华南沿岸地区,在下沉运动有关的绝热增温、水汽累积有关的长波辐射增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湿热浪。
通过能量学诊断,研究还表明,近10年在热带和中高纬度,从夏季平均背景场向10 - 30天尺度的能量输送加强。因此,大气准双周振荡显著增强,导致有利于湿热浪发生的环流配置的发生概率从39.0%增加到52.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