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准双周振荡对长江中下游复合型极端高温以及电力供需的影响
编号:4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6 08:56:04 浏览: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8日 17: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3-1 ; S3-2] 专题3.1 气候服务与可持续性发展 / 专题3.2 绿色低碳转型 [S3-1 ; S] 专题3.1 气候服务与可持续性发展 / 专题3.2 绿色低碳转型

暂无文件

摘要
基于气温高分辨率格点化资料和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是日-夜极端高温的复合型高温热浪的高发地区,在1979-2022年6-8月夏季共出现了46次持续时间3天以上的复合型高温热浪。统计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的日、夜气温均具有显著的10-30天振荡特征,且复合型高温热浪基本都发生在日-夜气温10-30天振荡的峰值位相锁相期间。日-夜气温10-30天峰值位相的锁相来源于东亚沿岸对流层高层的10-30天偶极型位涡结构。基于位涡反演理论,该准双周偶极型位涡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使得入射短波辐射以及下沉运动有关的绝热增温增加,引起了白天的极端高温。同时,下沉运动造成的低层辐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引起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加强了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持续性的低层水汽积累削弱了夜间的长波辐射冷却,有利于夜间极端高温形成。此外,上述水汽和温度的准双周垂直结构变化还使得对流层低层的大气稳定度增加,造成下沉运动持续地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利于白天和夜间的极端高温维持,进而形成了复合型高温热浪。上述准双周的偶极型位涡模态一方面造成了长江中下游的复合型高温热浪,使得当地的电力需求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显著削弱了北部的太阳能资源量,不利于跨区输送的电力供应,加剧了该极端事件情景下的电力供需失衡风险。
关键词
复合型极端高温,电力供需,准双周振荡
报告人
李健颖
副教授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李健颖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翟盘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