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旋翼无人机观测的大亚湾区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研究
编号:41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8 13:38:39 浏览:6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本研究利用搭载多污染物传感器的旋翼无人机,于2023年10月12-18日每日上午(9时)、下午(15时)、晚上(21时)在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开展多项参数垂直观测。观测结果显示,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总体呈现逐渐下降趋势,部分时段在350米高度出现逆温现象;相对湿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NO2浓度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部分时段在350米左右高度有较为显著的浓度抬升现象;SO2浓度总体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是部分时段在350米左右高度也有显著浓度抬升现象。这表明350米高度可能发生了NO2和SO2污染传输过程。CO浓度在地面相对较高,并随高度上升而迅速降低,200米高度以上浓度差异很小,这表明高空CO浓度主要受近地面排放扩散影响,没有明显的污染传输过程。PM10和PM2.5浓度较低,在各高度的差异较小,且总体呈现“上午高、下午晚上低”的现象,这可能是夜间残留层累积或排放的颗粒物对第二天上午产生了影响。利用后向轨迹模拟分析气团来源,发现0米、300米和500米高度的气团均经过大亚湾石化园区,而且300米和500米高度气团在12-14日来源于广东省东北部县市,在16-18日则来源于广东及福建沿海区域,因此大亚湾区石化园区排放和上风向县市均对大亚湾区高空污染物存在一定贡献。利用WRF-CAMx模型模拟分析区域高空NO2和SO2分布,发现大亚湾区上风向高空存在污染物浓度高值区,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高空污染物传输带。通过无人机观测得到的垂直廓线特征,有助于理解大气污染物在高空的传输规律,为区域空气质量影响研究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
无人机观测,垂直分布特征,大气污染物,来源分析
稿件作者
刘正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毕方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