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验室探究不同类型棕碳气溶胶在老化过程中的光学特性演变和驱动因素
编号:36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7:09:23 浏览: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9日 17: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2-9] 专题2.9 吸光气溶胶理化特性及环境气候效应 [S2-9] 专题2.9 吸光气溶胶理化特性及环境气候效应

暂无文件

摘要
大气棕色碳(BrC)在全球变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我们对其在老化过程中光学特性的演变仍然知之甚少,这导致了其气候效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不同区域常见的生物质燃料,在实验室内生成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烟雾并结合流动反应器,研究了BrC在老化过程中光学特性演变和驱动因素。在羟基氧化作用下,经过模拟的2天老化,有机气溶胶的质量分数大幅增加,随后在老化7天时比老化2天时略有增加。颗粒物粒径的增长主要受有机气溶胶含量变化主导,因此在不同老化水平下呈现出相似的趋势。新鲜BrC在370 nm处的质量吸收效率(MAE)为2.1–5.7 m²/g。老化2天后,MAE急剧下降,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光漂白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而在进一步老化到7天时,MAE的轻微下降主要由SOA的形成主导。尽管观察到颗粒物粒径大小与MAE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结合米模型表明MAE的降低主要是由BrC的折射率虚部k下降驱动的,颗粒物粒径大小的影响较小。结合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表明,具有较高氧碳比但较低MAE的一类BrC的生成随着老化显著增加。相比之下,两类具有较低氧碳比但较高MAE的BrC则随始终减少。这些结果强调了在气候模型中,基于BrC的MAE和大气行为对其分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物质燃烧、棕碳、老化过程、化学组分、质量吸收效率
报告人
杨争
学生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暨南大学

稿件作者
杨争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暨南大学
王俏巧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暨南大学
王启元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马楠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暨南大学
田杰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周雅清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暨南大学
徐戈 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
高淼 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
周效贤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暨南大学
张扬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冉伟康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杨宁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暨南大学
陶江川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暨南大学
洪娟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暨南大学
武云飞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曹军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苏杭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程雅芳 密涅瓦独立研究组,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