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典型城市大气棕碳吸光特性及来源研究
编号:36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7:07:12 浏览: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棕碳气溶胶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还可吸收与散射太阳辐射,影响环境质量和气候变化。本研究在 2022 年至 2024 年间,监测石家庄市城区棕碳浓度,采用最小相关性法解析二次棕碳,结合气象与污染物参数,分析其形成过程、变化趋势,结合后向轨迹研究其潜在来源。研究显示,2022 年石家庄冬季棕碳吸光系数为 30.03 Mm⁻¹,占总吸光 35.96%;夏季为 5.24 Mm⁻¹,占比 15.64%。冬季吸收 Ångström 指数(AAE)在 1.5 至 3.5 间,AAE 为2.5 时最高频率为 36.91%,高于其他季节且峰宽窄,表明冬季生物质燃烧取暖排放对棕碳形成贡献大;夏季峰宽更大,来源更复杂多元。在370 nm波段,2022 年至2023 年,棕碳吸光系数上升11.54 %,2023年与2024年吸光系数基本持平。二次棕碳吸光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日变化呈“U”形,夜间水相反应推动生成,日出后光化学反应促进形成,随后因光漂白作用吸光强度降低 。综合三年数据,棕碳吸光系数有升高,二次棕碳吸光系数却下降了 22.9%,一次排放占比逐年上升。在石家庄城区,交通、住宅煤燃烧等一次排放是主要影响因素。后向轨迹与潜在来源分析表明,本地传输影响关键,周边农村生物质燃烧取暖也对棕碳排放有重要贡献。
稿件作者
边若楠
河北师范大学
许焰松
河北师范大学
高天宇
河北师范大学
巫蕙萱
河北师范大学
王杨
河北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