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北极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固碳能力变化及其气候驱动因素研究
编号:33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5:30:50 浏览: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20日 11:2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3min

所在会场:[S1-12] 专题1.12 陆地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过程、机制和模拟 [S1-12] 专题1.12 陆地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过程、机制和模拟

暂无文件

摘要
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泛北极陆地生态系统正在经历大规模的绿化。然而,由于高纬度原位观测的缺乏,这种“泛北极绿化”的动态变化和气候原因仍不清楚。在此,我们首先将三种基于卫星的植被指数(VIs)与多源观测数据对比,评估了在过去几十年中植被指数对泛北极碳动态的表征能力。与其他植被指数相比,近红外植被反射率(NIRv)在大部分植被类型中都能更好地捕捉泛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动态变化(如变绿趋势)。同时,我们利用偏相关分析和岭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了2001-2023年8种气候因素对NIRv变化的不同贡献。在整个泛北极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CO2)和温度与植被变化呈现正相关,由于二氧化碳施肥效应和全球变暖,这两个因素对植被变化的贡献率分别高达34.5%和15.1%。此外,由于气孔对空气干燥度的反应不同,饱和水气压差(VPD)与高(低)泛北极生态系统的植被变化呈正(负)相关。VPD 的增加对泛北极近红外变化的贡献率为11.2%,但对高(低)泛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正(负)。这些发现强调了二氧化碳和空气干燥度对脆弱生态系统(如泛北极)陆地碳动态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充分考虑在各种排放情景下大气干燥度压力增加对泛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泛北极,植被指数,气候变化,CO2,VPD
报告人
孟乘枫
硕士研究生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稿件作者
孟乘枫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周浩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王军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