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冰变化对中国冬季地面气温的影响
编号:32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5:27:52 浏览: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9日 11: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8] 专题1.8 极地与中低纬气候系统相互作用 [S1-8] 专题1.8 极地与中低纬气候系统相互作用

暂无文件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利用1979-2021年英国Hadley中心的海冰密集度资料,对11月、12月面积加权平均的巴伦支-喀拉海区域海冰密度去趋势后,并用一倍标准差挑选出海冰密度异常高、低值年。分析北极海冰变化对中国、东亚地区冬季地面温度的贡献,同时利用高、低值年平均的海冰数据设计气候模式CESM敏感性实验,并将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与CESM模式在不同海冰场景下的试验数据资料对比得出结论。结果表明,模式能模拟出与观测较为一致的北极海冰减少影响冬季我国东北、新疆北部地区的降温趋势,且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显著增加。从海冰可能影响的平流层、对流层两条路径进行了研究,考虑极涡的强度以及极涡边界变化趋势,同时考虑对流层冷空气传输。对流层路径上,主要通过阿留申低压系统形成北风异常,使东北地区显著降温;平流层路径上,根据波-流相互作用诊断北极海冰减少影响平流层环流的物理机制。另外,本研究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计算了波活动通量包括EP通量,Plumb通量在内的能够描述北半球中高纬度能量传播的因子。北极海冰的减少被认为会引起严重的欧亚冷事件。然而,仍然不清楚这种影响的物理机制,特别是具体的对流层和平流层过程。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冬季北极海冰变化影响中国具体的冷事件区域,考虑并定量评估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
北极海冰,极端低温,中国气温,平流层-对流层
报告人
夏旭凡
兰州大学

稿件作者
夏旭凡 兰州大学
张健恺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