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遥感和大气反演的典型气候极端事件对陆地碳通量的胁迫影响
编号:31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9:21:00 浏览:6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20日 10:1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1-12] 专题1.12 陆地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过程、机制和模拟 [S1-12] 专题1.12 陆地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过程、机制和模拟

暂无文件

摘要

2022年夏季,中国长江流域和青藏高原遭遇了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受区域气候-植被-地形异质性的影响,两地植被光合作用对极端事件的响应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长江流域在破纪录的高温干旱胁迫下,植被绿度(NDVI)和光合作用(GPP、NIRv)出现显著下降,其中重庆和湖南地区NDVI、GPP、NIRv分别下降5%−8%、12%和11%,达到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生态系统类型分析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受干旱影响最为显著(GPP异常:−36.92 Tg C,NIRv异常:−0.016),而农田生态系统NDVI异常相对较小(−0.046)。基于过程机制的归因分析显示,大气水分亏缺(VPD)增加是导致植被衰退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农田NDVI下降则主要归因于极端高温的直接胁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藏高原植被光合作用对极端事件的响应呈现独特的阶段性特征。2022年4−8月,在持续高温和土壤水分由湿转干的共同作用下,植被光合作用动态可划分为两个明显阶段:5−7月高温促进GPP显著提升,而8月严重干旱则导致光合作用大幅下降。与长江流域不同,夏季高温对高寒植被生长主要表现出促进作用。从整个生长季尺度来看,春末夏初高温湿润的环境显著促进了植被光合作用的增强,这部分抵消了夏末秋初的GPP下降,最终导致生长季GPP整体呈现正异常。这一发现揭示了高寒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独特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脆弱性提供了新的科学认知。

关键词
植被光合作用,高温干旱事件
报告人
王军
副教授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稿件作者
王军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阎然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