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时极端暴雨及形成机理
编号:30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5:20:41 浏览:2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频发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时极端暴雨致灾性强、影响范围广,深入探究其形成机理对提升预报准确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CMORPH逐小时降水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数据集,采用跟随移动坐标系重构降水中心伴随的热、动力场,系统揭示了2013-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时极端暴雨形成机理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小时极端暴雨从形成机制上可以划分为三类:分别是锋生型、动力型和不稳定型。锋生型降雨依赖于纬向强锋区,以形变项为主的水平锋生过程对锋区的维持起关键作用;动力型降雨过程中,高低层急流强烈耦合,超地转特征明显,产生强烈的动力抬升机制;不稳定型降雨则发生于暖气团中,表现出强烈的对流有效位能积累。动力型降雨集中出现于上午,不稳定型降雨集中出现于午后,这种时间分布特征与其主导的形成机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成果能够深化对小时极端暴雨形成机理的认识,为提升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时极端暴雨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稿件作者
姚素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薛雅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