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综合观测站网建设中观测技术的协同与互补
编号:25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3:01:27 浏览:1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20日 11: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S3-7] 专题3.7 多尺度综合观测站网建设与应用 [S3-7] 专题3.7 多尺度综合观测站网建设与应用

暂无文件

摘要
多尺度综合观测站网在大气科学研究、气候变化监测、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建设过程中,卫星遥感、无人机观测、地面观测站等多种技术协同互补。卫星遥感凭借广覆盖、强时空连续性,获取大尺度宏观信息,但其分辨率欠佳;无人机观测灵活性高、数据精细,适用于中尺度局部区域,却受续航与覆盖范围限制;地面观测站数据精度高、稳定性强,适宜小尺度定点观测,但建设成本高且布局受限。为了充分发挥各类技术的优势,在多尺度综合观测站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实现技术的协同与互补。实际应用中,珠峰地区水热碳通量航空观测试验,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与地面站点,构建多时空尺度立体综合观测体系,填补面尺度地气相互作用观测空白。湖北省气象局的 “天空地” 三维立体监测网,融合卫星、雷达、地面气象站等,全方位、高时空分辨率监测高影响天气,支撑了特定气象事件的气象保障。数据处理与分析上,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为关键,通过数据同化融合多源数据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初始场精度。为了实现有效的数据协同与共享,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尤为关键。综上所述,多尺度综合观测站网建设中观测技术的协同互补,能提升观测效能,随着技术进步,各观测技术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将为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提供更坚实的数据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
多尺度综合观测站网;观测技术;协同互补;数据融合技术
报告人
邱莹华
学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邱莹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