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象多尺度、多要素立体综合观测网建设与应用
编号:25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3:01:12 浏览:12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20日 09: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S3-7] 专题3.7 多尺度综合观测站网建设与应用 [S3-7] 专题3.7 多尺度综合观测站网建设与应用

暂无文件

摘要
当前气溶胶观测多集中于近地面,而高空气溶胶对云和降水过程以及气候变化的作用更为关键,但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残留层化学机制及垂直交换对近地面的影响亦不清晰,且高空污染物区域输送特征和对北京大气污染的贡献有待深入探究。为解决上述问题,亟需加强城市多尺度、多要素立体综合观测能力建设。
在此背景下,着重强化城市气象综合观测能力,特别是气溶胶观测能力。通过完善气溶胶- 云-降水作用机制的技术方法,促使其在气象业务数值模式中得以应用,进而提高气象要素和降水预报的精准度。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历经多年建设,整合多参数、垂直梯度、高时间分辨的气象与大气环境观测设备以及地基探测雷达,依托城市气象综合观测站、中国尊(528 米)垂直梯度大气综合观测平台和北京市气象局多个站点,构建起城市气象多尺度、多要素立体综合观测网。该观测网开展涵盖气象要素、云宏微观特性、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的集成观测研究,聚焦超大城市区域多要素垂直廓线特征与演变机制、云降水特征、城市气溶胶的来源、光学与辐射特性及其影响机制等科学问题,同时探索京津冀城市群大气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边界层内的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与臭氧生成过程、大气污染物区域输送、边界层与自由大气物质交换和大气新粒子生成、城市气象和气候等科学问题。近些年在残留层化学机制、高空黑碳气溶胶、HONO来源、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进展。
 
关键词
城市气象,立体观测,多要素
报告人
马朋坤
副研究员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稿件作者
马朋坤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