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燃烧排放对地表至低平流层全球臭氧分布的影响
编号:24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2:21:34 浏览:1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20日 14:5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1-21] 专题1.21 平流层气溶胶的环境和气候效应 [S1-21] 专题1.21 平流层气溶胶的环境和气候效应

暂无文件

摘要

生物质燃烧是活性气体和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对大气成分和化学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生物质燃烧排放对臭氧的垂直和季节性影响仍然没有充分量化,特别是从地表到平流层下层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社区地球系统模式(CESM1.2.1)耦合社区大气模式第5版(CAM5)与模态气溶胶模式(MAM3)来评估全球臭氧对BB排放的响应。生物质燃烧源来自FINNv2.5清单,并按照模式标准在地表排放。此外,为了进一步定量生物质燃烧排放的不同物质对臭氧的贡献,设置了多组敏感性实验,分别从生物质燃烧源中分离出氮氧化物(NOx), 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结果显示臭氧对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响应具有明显的季节和纬度差异性,在两个半球的春季和夏季都出现了显著地增强,与强烈的火灾活动和增强的光化学反应相吻合。在近地面,生物质燃烧所导致的臭氧生成主要由NOx排放驱动,而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UTLS), VOCs和CO主导臭氧生成。值得关注的是,在亚洲夏季风期间,BB排放导致亚洲上空UTLS区域NOx浓度下降,这主要归因于VOCs参与的化学反应将NOx转化为其他氮储库物质。这些结果强调了进行排放源特异性和垂直分布精细评估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入理解BB排放对臭氧收支和气候效应的影响,并提示在全球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评估中,应充分考虑BB排放的垂直结构及其时间变化特征。

关键词
生物质燃烧,臭氧,气溶胶
报告人
郭瑶
硕士研究生 暨南大学

稿件作者
郭瑶 暨南大学
俞鹏飞 暨南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