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风北界指标比较:变率,气候异常以及驱动机制
编号:21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1:45:51 浏览: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本研究对七个东亚夏季风北界指数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分为降水、干旱指数、低空风和可降水类型。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Vine-copula方法来构建捕捉整个边界波动的综合指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大多数指数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向南移动,2010年后向北移动,而基于风的指数领先5-6年。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所有指数都与季风边界区(MBZ)降水量显著相关,基于降水的指数在捕捉极端事件方面表现出色。在表示区域气候异常时,东亚夏季风边界向西北方向的偏移对应于MBZ降水的增加。温度响应通常表明MBZ冷却是由短波辐射异常驱动的,而可降水指数则是唯一表明变暖是由长波效应主导的。在机制方面,所有指标都受到丝绸之路模式的影响,其中大多数对中高纬度地区的急流位置敏感。基于降水的指数显示了更广泛的季风关系,而干旱指数显示了较弱的季风关联。关于海洋影响,ENSO表现出同时的负相关,与可降水量指数的负相关最强,而维多利亚模式在前一个冬天的所有指数中都表现出领先的正相关。总之,本研究强调了在东亚夏季风研究中选择指数的重要性,并为理解与东亚夏季风北界变化相关的各种气候异常和机制提供了一个框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