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面模型的蒸散发响应评估
编号:21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10:47:30 浏览:1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9日 16: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2-8] 专题2.8 气候-植被-大气化学间相互作用 [S2-8] 专题2.8 气候-植被-大气化学间相互作用

暂无文件

摘要
非生物因素一直以来被认定为是影响陆气水循环的最主要因素。随着陆面模型植物生理生态过程、冠层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发展,陆面过程的的复杂性逐渐增加,蒸散发受植物的调节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模型所表达。这些影响陆气水交换的生物因子相比非生物相比非生物因子的重要性,很少被观测和模型研究所量化,缺乏对两者相对重要性的认识及其时空特征的理解,进一步放大了陆面模式水循环模拟的误差。本研究采用基于卫星遥感的蒸散发数据集(PMLV2, CRv1, BESSv2)作为基准,结合LS3MIP和CMIP6两套模型比较计划的集成均值与通用陆面过程模型(CoLM)的模拟结果,对蒸散发的年际变化进行归因分析。
双向方差分解分析显示,蒸散发年际变化主要由非生物因子(饱和水汽压差、净辐射和降水)引起,占70%-80%,而生物因子(气孔导度和叶面积指数)仅占20%-30%。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基准数据表明生物因素对蒸散发年际变化的贡献随湿度增加而降低。同时,归因分析指出,气候因子平均贡献率为45.6%,其次是生物因子与气候因子的协变作用(11.3%),叶面积指数(9.1%)和气孔导度(4.5%)。基于CoLM模型的敏感性实验表明,蒸散发的年际变化对降水、气温、比叶面积(SLA)和水力脆弱性曲线的中点水势(P50)这4项参数敏感。研究强调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理解蒸散发变化机制及其对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影响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多源数据和模型模拟,本研究不仅能够量化不同因子对蒸散发变化的贡献,还能揭示这些贡献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态变化,为制定适应和缓解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蒸散发,陆面模型
报告人
蔡瑶婷
研究生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蔡瑶婷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陆星劼 中山大学
魏忠旺 Sun Yat Sen University
魏楠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