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夏季青藏高原深对流降水微物理特征研究
编号:19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09:20:46 浏览:16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8日 09:2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PO] 墙报 [po]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本文融合全球测雨卫星GPM的双频测雨雷达DPR KuPR、微波成像仪GMI和ERA5再分析资料,系统研究了2014 - 2021年夏季(6 - 8月)青藏高原非穿透性强深对流、穿透性强深对流和弱深对流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微物理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深对流降水以强深对流为主(占深对流的92.4%),而强深对流又以非穿透性的为主(占强深对流的93.3%)。在水平空间分布上,近地表降水率、166 GHz垂直极化亮温和液态水路径在高原主体和南坡差异明显。弱深对流的近地表降水率、液(冰)态水路径均显著低于两种强深对流,而亮温则相反。在垂直结构上,与强深对流相比,弱深对流的雷达回波反射率Ze(不超过30 dBZ)、降水粒子直径Dm(0.8-1.4 mm)和降水粒子数浓度dBNw(28-34)分布集中在5-15 km。除穿透性强深对流的Dm随高度变化不明显,三种深对流的Ze、Dm和dBNw均随高度降低而增大,并在近地表附近出现极大值。深对流降水回波顶与对应166 GHz垂直极化亮温呈相反变化,即回波顶高度越高亮温越低。此外,穿透性强深对流的降水强度在午后(15-18时)明显大于其他时段,且对应较大的Dm(3.4-3.8 mm)和较小的dBNw(18-23)。进一步探讨降水粒子微物理过程发现,在融化层以下(液相)和对流层顶附近(冰相),三种深对流降水粒子的dBNw都随Dm的增大而减小,其中对流层顶附近深对流粒子的Dm和dBNw均略小。在降水粒子下落过程中,融化层以下粒子以碰并增长为主而在对流层顶附近以聚集沉积过程为主。本研究以期为验证改进深对流参数化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模式预报精度。
关键词
青藏高原,深对流,微物理特征
报告人
李慧平
研究生 兰州大学

稿件作者
李慧平 兰州大学
王瑞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