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资料的京津冀地区夏季极端湿热事件精细化气候特征对比分析
编号:18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08:55:48 浏览:17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8日 09:3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PO] 墙报 [po]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大、产业结构复杂,是我国政治中心和北方地区经济中心。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夏季极端湿热事件日益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研究基于2016—2023年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及中国气象局CLDAS陆面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夏季极端湿热事件的精细化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国家站、区域站和CLDAS再分析资料所反映的京津冀地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气候年循环特征较为一致,说明高分辨资料的温湿数据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可用性。但是,三套资料中的温湿数据时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和国家站数据相比,在5~9月期间,区域站数据高估了城市区域的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湿度,低估了山区的日最低气温,从而高估了城市区域的日间湿球温度;而CLDAS产品则高估了山区的日最高和日最低气温,但低估了山区的日平均湿度,造成山区日间和夜间湿球温度的明显高估。不同资料对湿球温度的估算偏差也会影响其对京津冀地区极端湿热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结果。总体而言,区域站数据低估了区域夜间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而CLDAS产品则低估了区域日间和夜间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此外,两套资料对区域内不同地区极端湿热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结果也存在差异。本研究阐明了不同资料在京津冀地区夏季极端湿热事件精细化特征方面的表现能力,将为提高该地区极端湿热事件的精准预报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极端湿热事件;资料对比分析;京津冀地区
报告人
蒋涵旭
学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蒋涵旭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刘伯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