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气旋路径可预报性对比及原因分析
编号:16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6 23:06:47 浏览:1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20日 12:0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19] 专题1.19 台风观测、机理与预报 [S1-19] 专题1.19 台风观测、机理与预报

暂无文件

摘要
     过去几十年中,随着人们对热带气旋(TC)认识的深入,观测手段的进步,以及大气数值模式的改进,TC路径预报误差已经有了明显下降。但近年来,这种下降趋势变缓,有研究提出,我们可能正在接近甚至已经达到了路径可预报性上限。针对该问题,Zhou和Toth(以下简称ZT20)以及Yu等人(以下简称Y22)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大西洋(ATL)还是西北太平洋(WNP)海域,TC路径预报的可预报性均未达到极限。然而,两个海域的可预报性存在差异:ZT20发现,在ATL,十年内路径预报可提升1天水平;而Y22则发现,在WNP,十五年内的路径预报能力可提升2天水平。为揭示这一差异的原因,本研究首先在ZT20相同的框架下探讨了WNP海域TC路径的可预报性,随后分析并确定了影响预测能力的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WNP的TC真实路径预报误差增长率高于ATL,表明其可预报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WNP海域的TC通常尺度更大、强度更强、纬度位置更低,并且预报机构对于引导气流的预报技巧更低,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更大的路径预报误差增长率。此外,研究指出,TC路径预报能力的提升主要归功于初始分析误差的逐年减小,而WNP的初始分析误差减小速度更快,因此尽管WNP的TC路径可预报性较低,但其预报能力的提升速度却快于ATL。
 
关键词
热带气旋,可预报性,预报误差
报告人
叶一苇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叶一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周菲凡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