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夏季气溶胶组分及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在过去十年间的转变
编号:11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6 16:12:20 浏览:1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得益于严格的污染减排政策,过去十年间北京地区的气溶胶化学组分及形成机制发生了重要转变。本研究基于2011年和2022年夏季使用气溶胶化学成分监测仪在北京进行的两次观测实验,分析了北京夏季气溶胶化学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北京夏季细颗粒物的总质量浓度显著下降,降幅约为72.7%,其中一次颗粒物浓度下降尤为显著,幅度高达86.3-95.1%。与此同时,臭氧污染水平却有所增强。就气溶胶化学组分而言,硫酸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等二次气溶胶组分的对细颗粒物的贡献显著增加,从2011年夏季的18.2-25.5%上升至2022年夏季的 21.4-41%。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分离气象条件的影响,我们证实了减排对改善北京夏季空气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尽管其对不同气溶胶化学过程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二次气溶胶组分的主要形成机制在2011年和2022年的夏季有所不同,这可能与气溶胶液态水含量减少及氮氧化物减排所导致的大气氧化性变化有关。与2011年夏季相比,2022年夏季硫酸盐和SOA的形成主要受与臭氧相关的光化学过程驱动,液相过程的影响减弱,而硝酸盐的形成主要通过N2O5非均相水解途径实现。鉴于二次气溶胶形成的复杂性,未来北京夏季的污染控制策略应着重加强对二次气溶胶和臭氧的前体物的协同控制管理,以实现更有效的空气质量改善。
关键词
气溶胶化学,排放控制,臭氧,气象条件,形成机制,二次有机气溶胶
稿件作者
曾思琪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孙业乐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