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湾滨海雾霾污染:硫酸盐与有机硫酸盐气溶胶的快速非均相生成
编号:10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6 16:07:22 浏览:10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9日 10:3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2-6] 专题2.6 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 [S2-6] 专题2.6 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

暂无文件

摘要
人为源一次排放的前体物在大气中氧化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细颗粒污染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空气质量、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21年春季美国得克萨斯州滨海站点的PM1连续在线观测数据,系统解析了海洋气溶胶的化学特征及其污染生成机制。结果显示:观测期间PM1质量浓度均值为15.6±9.8 µg m⁻³,峰值浓度达100 µg m⁻³。从墨西哥湾传输来的海洋气团中的气溶老化程度较高,化学组成以硫酸盐(57%)和有机气溶胶(26%)为主导,这一组分特征与全球典型海洋本底气溶胶具有相似性。然而,其非难熔性PM1质量浓度较清洁海洋大气高3-70倍,表明受人为活动显著影响。溯源分析表明,航运排放贡献了NR-PM1中78.3%的硫酸盐总量。观测期间雾霾污染事件频发,硫酸盐(尤其有机硫酸盐)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协同增长,其质量浓度较背景值分别激增2.3倍和1.8倍。结合后向轨迹和化学组分分析,提出航运尾气在酸性气溶胶微环境中经过氧化物液相氧化,导致硫酸盐与有机硫酸盐的快速非均相生成。这一机制可解释雾霾期间二次组分的爆发性增长,揭示了人为源主导的海洋本底气溶胶对区域大气环境与气候效应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
有机硫酸盐,酸性气溶胶,非均相生成,航运排放,海洋气溶胶
报告人
周珊
助理教授、副研究员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

稿件作者
周珊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0日

    2025

  • 04月0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