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 2025-05-08 20:59:11
带状采伐改造对柳杉人工林土壤生态水文功能的影响
带状采伐;柳杉人工林;土壤入渗速率;团聚体稳定性;优先流
摘要录用
刘静如 / 四川农业大学
谭波 / 四川农业大学
郭冉 / 四川农业大学
吴铿 / 四川农业大学
韩若兰 / 四川农业大学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是四川省主要的人工造林树种之一,在水土保持和环境改善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然而,长期大规模单一树种造林已导致柳杉人工林土壤结构劣化、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增加了水土流失风险,制约了其可持续经营。带状采伐作为提升人工林质量、优化林分结构、推动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措施,有助于调节树种组成、改善光热和水文条件,从而减缓水土流失。然而,目前关于带状采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理化特性、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生态水文过程的系统研究仍较缺乏。

本研究以四川省洪雅县国有林场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带宽(10 m、20 m、30 m)的带状采伐,以未改造林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系统评估带状采伐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持水能力、入渗及优先流特征的初期影响。采集各改造带位置(采伐带中心、采伐带边缘、保留带中心)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不同粒径团聚体(5–10 mm、2–5 mm、1–2 mm、0.5–1 mm、0.25–0.5 mm、<0.25 mm)及其碳、氮、磷含量,结合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系分布,分析带状采伐对土壤结构、化学计量特征及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和主控因子。以样地40%采伐强度(30 m带宽)为例,探讨采伐改造驱动优先流特征变化的关键因素。

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带状采伐增加了容重、非毛管孔隙度、砂粒含量,降低含水率、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黏粒和粉粒含量、最大持水量及根系密度;随带宽增加,孔隙度和持水能力下降,容重呈先降后升趋势,含水率和根系指标则先升后降。(2)带状采伐显著降低了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降幅分别为14%–44%和19%–34%),表现为对照 > 20 m > 10 m > 30 m带宽;初始入渗速率受根长密度和容重主导,稳定入渗速率受根重密度和有机质含量驱动。(3)带状采伐提高了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带宽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20 m 带宽最优。(4)10 m 带宽采伐显著提高 0–20 cm 土层团聚体 C、N、P 含量,且随带宽增加其含量下降;10 m 、 20 m 带宽下 C/P、N/P 比最高,30 m 带宽C/N 比最高。(5)优先流分析显示,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递减,采伐区显著小于对照区,其发育程度表现为保留带 > 采伐带边缘 > 采伐带中心;改造对水分、溶质迁移影响大于坡位,扰动土柱出流体积百分比低于原状土柱,但峰值浓度更高;容重、砂粒含量和R0.25显著影响优先流,饱和导水系数与根系富集度密切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带状采伐通过调控根系及团聚体稳定性间接调控优先流特征。

综上所述,带状采伐初期显著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持水能力与根系密度,削弱入渗速率和优先流发育,对水土保持功能产生负面影响。20 m 带宽在维持孔隙结构、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储量方面表现最佳,有助于提升土壤水分和养分维持能力。总体上,带状采伐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孔隙特征、根系分布和机械组成,影响入渗、养分动态及优先流过程。因此,合理优化带宽并促进植被恢复,对于缓解采伐扰动带来的水土保持风险、维持人工林土壤质量及水文功能、实现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22日

    2025

    05月24日

    2025

  • 05月11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11日 2025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4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防治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重庆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山区公路水运交通地质减灾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
联系方式
  • 杨海清
  • 135********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