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带状采伐增加了容重、非毛管孔隙度、砂粒含量,降低含水率、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黏粒和粉粒含量、最大持水量及根系密度;随带宽增加,孔隙度和持水能力下降,容重呈先降后升趋势,含水率和根系指标则先升后降。(2)带状采伐显著降低了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降幅分别为14%–44%和19%–34%),表现为对照 > 20 m > 10 m > 30 m带宽;初始入渗速率受根长密度和容重主导,稳定入渗速率受根重密度和有机质含量驱动。(3)带状采伐提高了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带宽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20 m 带宽最优。(4)10 m 带宽采伐显著提高 0–20 cm 土层团聚体 C、N、P 含量,且随带宽增加其含量下降;10 m 、 20 m 带宽下 C/P、N/P 比最高,30 m 带宽C/N 比最高。(5)优先流分析显示,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递减,采伐区显著小于对照区,其发育程度表现为保留带 > 采伐带边缘 > 采伐带中心;改造对水分、溶质迁移影响大于坡位,扰动土柱出流体积百分比低于原状土柱,但峰值浓度更高;容重、砂粒含量和R0.25显著影响优先流,饱和导水系数与根系富集度密切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带状采伐通过调控根系及团聚体稳定性间接调控优先流特征。
综上所述,带状采伐初期显著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持水能力与根系密度,削弱入渗速率和优先流发育,对水土保持功能产生负面影响。20 m 带宽在维持孔隙结构、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储量方面表现最佳,有助于提升土壤水分和养分维持能力。总体上,带状采伐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孔隙特征、根系分布和机械组成,影响入渗、养分动态及优先流过程。因此,合理优化带宽并促进植被恢复,对于缓解采伐扰动带来的水土保持风险、维持人工林土壤质量及水文功能、实现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