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情、漂移率与抑郁的关系
编号:5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1-08 18:21:38 浏览:94次 视频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1月10日 19: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P2] 研究生分论坛二 [P2] 研究生分论坛二

视频 无权播放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仅限参会人,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研究目的:抑郁作为一种低落的心境和情绪状态,表现为持久的不快乐感觉,经研究证实,大多数临床抑郁均为亚临床抑郁发展而成,严重影响了个体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甚至引发包括自杀在内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自我同情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在对抗抑郁情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已有研究显示自我同情能够显著降低抑郁水平,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同情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并检验自我评价过程中漂移率的中介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了50名年轻成年人作为被试。研究采用自我参照编码任务和问卷调查,并结合漂移扩散模型(DDM)的分层贝叶斯估计方法进行分析。自我参照编码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判断词语是否与自我相关,同时记录其反应时。问卷调查则用于评估参与者的抑郁水平和自我同情水平。结果和讨论:结果显示,消极形容词试验下的漂移率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自我同情与该漂移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中介效应分析进一步揭示,消极形容词试验下的漂移率在自我同情与抑郁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自我同情水平越高,消极形容词试验下的漂移率越低,从而抑郁水平也越低。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同情通过降低消极自我加工的漂移率来降低个体抑郁水平。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消极自我参照加工过程中,漂移率是自我同情降低抑郁水平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这一发现为未来开发有针对性的抑郁干预方案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自我同情,自我参照编码任务,漂移扩散模型,抑郁
报告人
杨颖
学生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杨颖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
刘冠民 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天津大学自杀行为研究实验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1月10日

    2025

    01月11日

    2025

  • 01月08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1月14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 01月17日 2025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天津大学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