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固氮耦合的铁还原机制研究
编号:5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18:56 浏览:19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生物固氮(BNF)是将N2转化为生物可利用氮(N)的过程,在维持全球N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15N2同位素示踪、乙炔还原法、单细胞拉曼以及宏基因组/转录组等技术,通过原位表征并结合室内验证,发现了地下水系统中存在大量有活性的固氮微生物。原位地下水中BNF速率高达585.4 nmol N L-1 h-1,在单细胞水平上也显示出了细胞色素c共振拉曼峰的偏移(固氮菌的特征偏移谱峰)。异养微生物是地下水中活性固氮菌的主要类群。此外,宏转录组结果显示BNF可能与硝化、硫/砷代谢、亚铁转运和甲烷氧化等过程紧密相关,地下水中的有机质以及硫/铁的还原过程可能是驱动微生物固氮的能量来源,而微生物固氮为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供氮源。为进一步探究固氮微生物与铁还原的协同过程及机制,选择从原位地下水样中分离获得的固氮纯菌Klebsiella,验证了其同时具有固氮与铁还原能力。结果表明,Klebsiella可通过BNF作用获得N源(主要为氨基酸),进而促进了自身生长/代谢和铁还原能力;同时铁还原过程为BNF提供了能量和固氮酶辅因子Fe,促进了菌株的固氮酶活和15N丰度。此外,通过对地下含水层/海洋/热泉沉积物以及稻田土壤的微宇宙培养,发现BNF与铁还原的协同作用广泛分布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本研究从多角度证明了BNF是地下水系统重要的N循环环节,并揭示了BNF与Fe还原的协同机制和普遍性,对深入理解BNF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地下水,生物固氮,铁还原,同位素示踪,宏基因组/转录组
 
关键词
地下水,生物固氮,铁还原,同位素示踪,宏基因组/转录组
报告人
李平
研究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刘晓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鲍珂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和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艳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