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土壤微生物的临近空间暴露实验及其天体生物学意义
编号:4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15:47 浏览:12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地球临近空间是指海平面之上20-100 公里高度的区域,其极端干燥、强烈紫外和宇宙辐射、低温、低气压和缺氧的综合极端环境条件与现今火星表面环境类似。为了模拟地球微生物能否在现今火星浅层地下环境中存活,我们将柴达木盆地的表层土壤样品带至海拔35公里高度的临近空间,在临近空间类火星环境中完全暴露4小时。通过暴露前、后样品中存活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实验发现,临近空间的类火星极端环境对于大部分土壤微生物都有致命的威胁。最终从暴露后样品中成功分离出四株存活的细菌,分别属于PeribacillusBacillusCellulomonas Pseudarthrobacter属。对四株细菌的基因组分析发现,uvrABC、mutSL、recA、des-desKR、sigB、csp-family和dps等应激响应相关基因可能是微生物应对临近空间类火星极端环境的机制。这四株细菌都表现出较强的高氯酸盐耐受能力,最高可在 500 mmol/L 的NaClO4中生长。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微生物具有在模拟火星浅层地下环境中短期存活的能力,暗示现今火星的地下环境可能具有潜在的宜居性。临近空间作为一处典型的类火星环境在探索地球生命生存极限和筛选耐受类火星环境菌株方面具有重要的天体生物学意义。本研究中分离出的极端微生物菌株也可用于未来更深入的天体生物学和空间生物学研究。
关键词
临近空间,类火星环境,极端微生物,高氯酸盐
报告人
刘立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刘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林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