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ICR MS解析生物碳酸盐埋藏有机碳组成初步研究
编号:3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5:57:48 浏览:22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3日 17: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二] 专题二:微生物电子转移、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及共演化 [2-1] 专题二:微生物电子转移、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及共演化(Part1)

暂无文件

摘要
揭示微生物驱动形成的球霰石的稳定性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生物源矿物的形成机制及其潜在环境意义。为此,选择枯草芽孢杆菌诱导球霰石形成,通过在不同pH值、温度以及时间等多种环境条件综合评价球霰石的稳定性;继而结合TGA、XRD以及SEM-EDS等技术分析其中的有机质相对含量;进一步通过FTICR MS结合XPS技术,揭示球霰石内部埋藏有机质的精细结构组成。最后,通过典型有机质的体外生物矿化验证性实验、分子动力学模拟和DFT计算,从实验和理论两个层面验证了有机质和碳酸盐晶体的相互作用促进生物球霰石稳定性提升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细菌诱导合成的球霰石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相对含量约为21%),植入球霰石晶体结构中主要的有机质分子类别为C20-28O9-14,且多含有羧基,氨基以及羟基等功能基团,有机质通过以上官能团和钙离子或碳酸盐离子形成了致密的有机-无机杂化作用力进而提升了球霰石的稳定性。与单一无机CaCO3晶体相比,生物球霰石中所封存的有机质与无机CaCO3作用生成的杂化键合作用力能大大提高球霰石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高度稳定性的生物碳酸盐不仅能够使其自身稳定存在,还对CO2的长期固定非常有利。事实上,有机质和碳酸盐的这种相互作用并不只在球霰石中存在,也在其他矿物中广泛存在。比如黏土矿物,铁矿以及其他碳酸盐矿物,这也说明生物矿物的形成对有机质的封存是碳汇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FTICR MS,碳酸盐,有机质
报告人
刘海龙
副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刘海龙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