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大数据背景下的趋磁细菌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
编号:15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39:04 浏览:18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3日 20:2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6min

所在会场:[研究生] 研究生专场 [1] 研究生专场一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仅限参会人,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基因组大数据背景下的趋磁细菌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
纪润佳,潘永信,林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weilin@mail.iggcas.ac.cn

地球上许多生物类群都具有感知并利用地磁场定向和导航的能力,趋磁细菌是目前唯一已知的感磁原核生物,其多样性和感磁机制研究对于认识感磁生物的起源、理解地磁场与生命的协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磁小体是趋磁细菌通过生物矿化在细胞内合成的纳米级、链状排列的磁铁矿(Fe3O4)或胶黄铁矿(Fe3S4)颗粒,是目前唯一在生物体中确认的感磁器官。趋磁细菌磁小体的合成受控于一系列簇状排列的基因,称为磁小体基因簇。趋磁细菌的起源古老,目前已在细菌域至少16个门中发现了趋磁细菌的存在,这表明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可能远超之前的认识。
当前正处于组学数据大爆炸的时代,为了更加高效准确的从海量组学数据中快速识别趋磁细菌,本团队开发了集磁小体基因簇注释、筛选和可视化为一体的生物信息学工具——MagCluster (https://github.com/RunJiaJi/magcluster)。该软件通过内置的磁小体蛋白质序列数据集,实现了从原核生物基因组中高效注释和准确筛选磁小体基因簇的功能。MagCluster支持多基因组批量处理,并提供磁小体基因簇可视化模块。用户可以同时可视化来自不同基因组的磁小体基因簇,开展系统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为了进一步促进数据共享和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分析,本团队建立了趋磁细菌基因组数据库(Genomic database of Magnetotactic Bacteria, GdbMTB),提供目前已公开发表的趋磁细菌基因组数据和磁小体基因簇数据,以及基因组质量、系统发育分类、样品环境因子等相关元数据。MagCluster软件和GdbMTB数据库的建立将更好地推动趋磁细菌的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

关键字:生物信息学,趋磁细菌,磁小体基因簇,多样性,起源演化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趋磁细菌,磁小体基因簇,起源与演化,多样性
报告人
纪润佳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纪润佳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潘永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林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