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修复对典型城市湖泊玄武湖甲烷释放的影响
编号:14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39:01 浏览:36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3日 20:5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6min

所在会场:[研究生] 研究生专场 [1] 研究生专场一

暂无文件

摘要
湖泊是温室气体甲烷(CH4)的重要释放源之一,削减湖泊CH4释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水生植物修复作为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可能同时具备削减CH4释放的效果。为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典型城市湖泊玄武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平衡法开展了为期1年的野外观测研究,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研究玄武湖水生植物修复区(翠洲、太平门)与未修复区CH4释放差异以及水生植物在其中的可能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玄武湖未修复区表层水体溶存CH4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253-2.88 μmol/L,年平均值为0.979±0.696 μmol/L,水-气界面CH4的扩散通量的变化范围为23.52-6076.1 μmol/m2/d,年平均值为1244.0±1317.6 μmol/m2/d;而修复区的CH4浓度和扩散通量均显著低于未修复区(p<0.001),其年平均值仅为未修复区的0.28和0.24倍。水生植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主导玄武湖修复区与未修复区CH4释放的显著差异:未修复区甲烷释放与多种营养盐(总磷、总氮、亚硝态氮、氨氮)、叶绿素a浓度等显著正相关(p<0.05),水生植物修复提升水体水质,显著降低了各类营养盐与叶绿素a浓度(总磷、总氮、叶绿素a分别下降了80.2%、73.6%、72.2%),进而削减了CH4的排放;水生植物修复显著地降低了沉积物不同温度下的产甲烷潜势与其温度敏感性(Q10),同时还提高了甲烷氧化潜势,这将显著减少未来增温背景下湖泊CH4的释放。本研究可为湖泊修复与碳汇能力提升的协同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甲烷、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产甲烷潜势、甲烷氧化潜势、温度敏感性
报告人
樊施明
学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稿件作者
樊施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顾于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陈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邢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李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吴庆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